慢性心衰预后早预测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战场,发病率高,是当今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心衰患者的预后做出准确评估可及时对疾病进行干预,,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一、一般因素1.种族

美国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ARIC)发现,心衰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与种族相关。其中,白人女性的患病率最低,而黑人女性最高;黑人的心衰死亡率是白人的1.5~2倍,这与黑人更易出现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厚有关。

2.年龄

慢性心衰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Framingham研究资料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衰发生率升高2倍。左室功能障碍研究(SOLVD)表明,64岁的心衰患者,其1年死亡率是64岁患者的1.5倍。

3.性别

心衰的男性患者比女性更为常见,但对心衰预后的影响尚不肯定。Framingham研究显示,心衰患者2年死亡率男、女性相似(38%vs37%),而6年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82%vs67%)。

二、伴随疾病1.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约2/3的心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可使心衰发生率增加3倍,有效降压可减少50%的心衰发生率。

2.糖尿病

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性是男性的2倍,心衰患者中约1/3有糖尿病病史。糖尿病可使心衰治疗效果和预后变差,若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则发生心衰的危险性增加5倍。

三、心衰病因

任何导致原发性心肌损害或(和)心室负荷过重的因素均为心衰的基本病因。

1.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衰最常见的病因,可因心绞痛而限制运动耐量,也可因发生心肌梗死而导致进一步的心肌损伤,故应根据相应的指南治疗基础冠心病,改善其预后。

2.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所导致的心衰,其预后有一定的规律性。近年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老年人群中,主动脉瓣病变较二尖瓣病变更为常见。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发生心衰后,若不换瓣,存活时间仅为1~2年,若行瓣膜置换术,手术风险也明显增大,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和现代技术的提高,TAVI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二尖瓣狭窄患者出现心衰症状后,若不控制,5年存活率15%。

严重的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伴心衰的患者,无论换瓣与否,其预后均与左室扩大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程度相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心衰患者,早期积极的治疗(如应用血管扩张剂)能改善其预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预后更多地取决于其病因是风湿性、感染性、结构性还是心室扩张性。

3.心肌炎和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和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的心衰患者的预后相似,5年存活率约60%。家族性扩张性心肌病的预后比散发扩张性心肌病的预后差,暴发性心肌炎的死亡率非常高。巨细胞性心肌炎患者一旦发生心衰,病情进展迅速,对药物和器械治疗反应性差,故预后极差。

4.围产期心肌病

围产期心肌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有关,50%将会在产后数月恢复,1/3将在产后数周改善。产后早期无改善或病理活检为非淋巴细胞侵润者很可能进一步恶化,预后较差。

5.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无论有无心衰或流出道梗阻,均有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有家族性病史患者,死亡率更高。

6.酒精性心肌病

酗酒是死亡的强预测因子,戒酒可改善其预后。戒酒者4年死亡率为9%,而继续饮酒者则高达60%。

7.心肌侵润性心肌病

淀粉样变性和含铁血黄素沉着治疗效果不好,预后很差,2年死亡率达%。

四、临床因素1.症状

NYHA心功能分级直接影响心衰患者的预后,分级越高,死亡率越高。

2.运动耐量

心衰患者常不能耐受运动,最大氧消耗量(VO2max)在有或无症状的心衰患者中均下降,VO2max可反映心衰的程度。VO2max和运动时限能独立预测心衰患者5年死亡率。Szlachik研究显示,VO2max10ml/kg/min的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为77%,而10ml/kg/minVO2max18ml/kg/min者,仅为21%。

3.6分钟步行试验

步行距离与心衰患者的生存率显著相关,也能预测患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有研究显示,步行距离m时,死亡率为11%,m时,死亡率仅为4%。

五、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因素1.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肺毛细血管嵌顿压是心衰患者独立的预测因素,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升高,预后不良。因此,在心衰的治疗中应注意选择可降低肺毛细血管嵌顿压的药物。

2.左室射血分数(LVEF)

LVEF是收缩性心衰预后的强预测指标之一。LVEF30%者全因死亡率和猝死率显著增加,预后很差。

3.右室射血分数(RVEF)

慢性充血性心衰不仅LVEF下降,还可伴有RVEF下降,RVEF35%是NYHAⅢ和Ⅳ级患者存活的预测因素。

4.左室大小、容积、肥厚、球形变

SOLVD研究显示,心衰患者左室扩大、室壁张力增加和球形样变呈进行性,呈球形的大心脏预后差。

5.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

有研究发现,二尖瓣频谱呈限制性改变者预后较差。限制性改变是指早期快速充盈速率(E)加快、左房收缩流速(A)降低,E/A2.0,或E/A=2.0但E减速时间ms。

六、心律失常因素1.心脏性猝死

患者既往有心脏性猝死病史,1年内再发猝死的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左室功能障碍的患者。

2.房颤

心衰患者出现房颤,提示预后差。房颤患者房、室收缩不协调,心房辅助泵血功能丧失。对于LVEF30%者,如果心房辅助泵血功能再丧失5%~10%,心衰症状将加重,同时会增加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死亡率。因此,对于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应尽可能复律,控制心室率。

3.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NSVT可加重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4.房室传导阻滞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衰患者出现Ⅰ~Ⅱ度AVB和IVCB或LBBB者预后较差,同时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者预后尤其差。

5.心电生理检查

心电生理检查对心衰预后的预测价值不大。

七、神经内分泌因素

心衰早期即开始的神经内分泌激活与死亡率直接相关。儿茶酚胺水平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强都可导致心衰病死率增加。N-心钠素与心衰患者的症状、心脏指数、左室充盈压相关性好。N-心钠素pg/ml可排除心衰,pg/ml预测死亡率的价值与LVEF相当。对于脑利钠肽(BNP)动态监测能否用来指导心衰的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议,临床研究的结果也不太一致。

八、总结

临床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评估,应通过采集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并结合UCG、ECG、实验室检查、生物学标志物检测、胸部X片结果,必要时进行特殊的检查(包括CMR、CAG、SPECT等),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患者生理功能评价以及生活质量评估等,综合判断心衰的程度,精准判断心衰的预后,指导治疗,评价疗效,从而减缓或避免心衰发展至终末期。

以上内容医院张萍教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预后的预测》专家讲座整理

长按







































白癜风胶囊
全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dwh/68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