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胃有两个门,一个是与食管相连叫贲门,即胃的入口,另一个是与肠道相接的叫幽门,即胃的出口。婴幼儿贲门比较松驰,关闭不紧,易被食物冲开。当胃内食物稍多时,就会冲开贲门而倒流回食管。幽门关闭较紧,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发生痉挛,使出口阻力更大,食物通过缓慢或难以通过,食物则由幽门处反流到贲门处,破门而出,孩子就会吐奶。另外婴儿的胃呈水平位,胃的容量小,存放食物少,同时也容易返回到贲门处造成吐奶。
吐奶还只是溢奶?溢奶是指食道或胃之内的容物不由自主地被逆流到口腔外的情况,可能只是小宝宝打了一个嗝,从而致使少量奶液从嘴角溢出而已。
若宝宝喝完奶水一段时间后,宝宝的胃部出现反复收缩,进而从嘴巴喷出如小喷泉似的奶水,叫吐奶。
一般来说,轻微吐奶和溢奶,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将会有明显改善。
分清生理与病理生理性吐奶是婴儿期的正常现象,因为宝宝的胃很小,且呈水平位,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相比成人差,而连接小肠处的幽门又比较紧,不利通气。宝宝吃奶时如果吸入了空气,吃好后空气往上升时,就会顶上来小部分的奶。
病理性吐奶是因身体疾病引起的吐奶。比如宝宝肠胃不好、上呼吸道感染、脑部疾病,都可能会引发吐奶。
两者区别生理性吐奶
病理性吐奶
好发对象
通常发生在4个月前,尤其是新生儿。
会发生在任何月龄、患某种疾病的宝宝身上。
吐奶表现
吃完后吐出来少量奶液,或者打了个嗝带出来一口奶,一般量不多,表现为溢出或轻吐。
吐奶时呈喷射状。
奶液性状
吐出来的奶还是原状液体。
一般要把胃里的奶吐光,还会吐出胃液。如果是喂奶间隔很长时间了,会吐出来带奶块、有酸味的半消化奶液。
吃完后表现
吐完后没有痛苦表情,甚至更愉快。
除吐奶外还伴随着其它身体不适的症状。
不必担心的吐奶——生理性吐奶专家这样建议……●在每次喂奶后把宝宝竖起来放在肩上轻轻拍背,直到宝宝打嗝以后才能躺下,可以减少溢乳。
●两个月以内的宝宝,一般不用枕头,但最好床垫是倾斜5度的,头高脚低。若宝宝的床无法倾斜,可在头下垫一块折叠的毛巾,放下时头偏向一侧,以免溢奶时奶水呛到肺里。
●防止吃奶时吸入空气。在喂奶时,要让孩子的嘴裹住整个奶头,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气乘虚而入。用奶瓶喂时,还应让奶汁完全充满奶头,不要怕奶太冲而只到奶头的一半,这样就容易吸进空气。
●有种“低溢奶”型的奶粉,它比一般的牛奶要黏稠一点,可以减少溢奶的情况。
●喂完奶后,抱起和放下宝宝时动作要轻,不可用力摇晃。
●如果呕吐仅是偶尔发生,呕吐后精神依然很好,不哭闹,没有痛苦的表情,一般没有大问题。在手边为宝宝准备一些小毛巾或湿巾,一旦宝宝溢奶,及时为宝宝擦净。
普通拍嗝法竖着抱起孩子,轻轻拍打后背
竖着抱起孩子后轻轻拍打后背5分钟以上,是帮助孩子拍嗝的基本方法。如果孩子还是不能打嗝的话,也可以试试用手掌按摩孩子的后背。
如果打不出嗝,可以将孩子上身直立起来,将有利于胃中空气的排出。因此,妈妈可以将孩子竖着抱起来,或者可以给孩子垫高后背使上身保持倾斜30分钟左右。
妈妈的有效拍嗝经验宝宝两个多月,常常吐奶。所以每次吃完奶我都要给她拍嗝。手臂那个累啊!偶然翻到怀孕时买的《怀孕圣经》,上面介绍的拍嗝方法和我们平时的不同,就实验了一下,发现还真的很好用呢。介绍给和我一样为拍嗝而受累的妈妈们吧。
我坐着给宝宝喂奶,喂完以后,就用一只手臂支撑她的脊椎,脖子和头,把她扶坐在我腿上,然后用另外一只手托住她的下巴,她就马上打出一个或者两个大嗝。而竖起来拍的方法往往要拍好长时间才能拍出来嗝。姐妹们试试看有效不?
中医推拿手法……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用拇指指尖轻按揉小儿足三里各00次
推膻中:
膻中穴位于小儿两乳头连线正中点。用拇指螺纹面自小儿膻中穴向下推至脐部00次
推脾土:
脾土位于小儿手拇指端骨掌面。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两手脾土部位轻柔地向指尖轻推各00次。
推胃经:
胃经位于小儿拇指第一指骨掌面。用拇指螺纹面来回推小儿双手胃经各00次。
揉内关:
内关穴位于小儿腕关节掌侧腕横纹上同身寸两筋之间。用指尖按揉小儿双手内关穴各00次。
预防宝贝吐奶有妙招先换尿布后喂奶如果吃奶时也到了该换尿布的时间,还是把尿布换完再吃吧。当他在肚子饱饱的时候,被妈咪左翻右翻,还被拎起双腿垫尿布,宝贝不吐奶才怪呢。同样,按摩、抚触、洗澡等都应安排在喂奶前,以防喂奶后过多翻动引起宝贝溢奶。
掌握好喂奶的时间间隔一般乳汁在胃内排空时间约为~3小时,所以每隔3小时左右喂次奶比较合理。如果喂奶过于频繁,上一餐吃进的乳汁还有部分存留在胃里,必然影响下一餐的进奶量,或是引起胃部饱胀,以至吐奶。
采用适宜的喂奶姿式妈咪坐着抱宝贝喂奶,相对躺着喂奶造成宝贝吐奶的机会要少。因为怀抱里的宝贝身体倾斜,胃的下口便相应有了一定的倾斜度,吸入的奶汁由于重力作用可部分流入小肠,使胃部分腾空。躺着喂奶的宝贝稍一晃动便易造成奶汁向食管回流而吐奶。
注意宝贝吃奶的口型喂奶时,妈咪应注意将整个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都塞入宝贝的口中,而不是仅仅将乳头塞入,否则宝贝吃奶时容易吸入空气。
空气吸入过多,在胃内与奶汁混合,气体上排(嗳气)时会将奶汁一齐带出,容易造成宝贝吐奶。
喂奶后不要急于把宝贝放下吃奶过程中,不要让宝贝吃得太急,喂奶中间妈咪可以拍一次嗝;给宝贝喂完奶后,妈咪也不要立即把宝贝放到床上。而应将宝贝竖直抱起,让他趴在妈咪肩头,妈咪同时用手轻拍宝贝背部,让那些随吸吮而吞入的空气排出(即打嗝儿),之后再放下宝贝就不易吐奶了。
吃完奶后宜右侧卧宝贝在吃饱后,睡姿以右侧卧位为宜,因右侧卧位时胃的贲门口位置较高,幽门口的位置在下方,乳汁较易通过胃的幽门进入小肠,可防止吐奶。
如果仰卧时发生吐奶,吐出来的奶液易反吸入鼻腔甚至气管,轻者会引起肺炎,重者可出现呼吸道窒息。
排除鼻腔阻塞喂奶前妈咪先看一下宝贝是否鼻腔阻塞,如果是,最好先清洁鼻腔再喂奶,避免宝贝吃奶时,嘴巴、鼻子都堵住而难受;要避免宝贝过饿或大哭后喂奶。还有一点是妈咪在给宝贝喂完奶后,别急着逗宝贝玩儿或者大笑,否则也容易导致宝贝吐奶。
选择合适大小的奶嘴孔如果奶嘴孔过小,宝贝就要用力吸吮,容易导致空气与奶汁一起吸入,引起吐奶;奶嘴孔过大,宝贝吸吮时又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咳嗽。所以,在选用奶嘴时,妈咪要挑选奶嘴孔大小适合宝贝的奶嘴。
奶瓶与嘴45度将奶汁充满奶嘴后再给宝贝喂奶,还有喂奶时奶瓶后部要略高于前部,使奶汁始终充满奶瓶前部,不留进空气的间隙。若宝贝吸吮奶水的速度太快,则每吸5~0口时将奶嘴移开,轻拍宝贝的背部以排除过多的空气,休息一会儿后再喝。
如果孩子吐奶了……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势
一旦呕吐物进入气管会导致窒息。最好将浴巾垫在孩子身体下面保持上身抬高。如躺着时发生吐奶,可以把孩子脸侧向一边。吐奶后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状况。此时的脸色可能会不好,但只要稍后能恢复过来就没有问题。
补水在呕吐后30分钟进行
孩子吐奶后,如果马上给孩子补充水分,可能会再次引起呕吐。最好在吐后30分钟左右用勺先一点点地试着给孩子喂些白水。
吐奶后,喂奶数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 在宝宝精神恢复过来,又想吃奶的时候,我们可以再给宝宝喂些奶。但每次喂奶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左右,不过喂奶次数可以增加。在宝宝持续呕吐期间,我们只能给宝宝喂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辅食。
要引起警惕的吐奶——病理性吐奶感染
流行性腹泻、肝炎、中耳炎、肺炎、败血症、脑膜炎也是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
食管闭锁
如婴儿出生后唾液较多,吞几口奶后有呕吐、呛咳、青紫甚至窒息,多为食管闭锁。
肠闭锁
生后天内常出现持续性呕吐,吐奶后症状常有所缓解,但吃奶后几小时又开始呕吐,吐出物常伴有奶、胆汁和粪便样的液体。
肠旋转不良
生后数日内常出现间隔性呕吐,时轻时重,呕吐物可为奶汁或胆汁。
先天性巨结肠
出生后不排胎便或量少,-天后会出现肠梗阻症状:频繁呕吐,呕吐物中含有胆汁或呕吐物为粪样液,腹胀明显,腹壁发亮,有扩张静脉,经直肠指检或灌肠后排出大量大便,多为先天性巨结肠。
这些疾病可能引起吐奶……感冒
宝宝感冒时,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时,由于咳嗽的缘故,会使得腹压升高,也常常合并呕吐的症状。
肥厚性幽门狭窄
胃部连接十二指肠的连接关卡,称之为幽门,假使此处的肌肉过于肥厚,会阻挡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顺畅度,食物容易堆积在胃部,造成宝宝持续吐奶。典型症状是宝宝吐奶的频率逐渐密集,约在出生后3周时(也有少数患者在出生5个月后才出现此症状),最容易观察出宝宝有此种情形,宝宝不仅会出现喷射状的吐奶,吐完之后又会因为饥饿而继续想喝奶,吐出的奶水中有时会掺杂少许血丝。
胃食管返流
它和溢奶原因差不多,但表现为比较严重的溢奶,近似于呕吐,胃食管返流主要是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和贲门张力不够,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比如咳嗽、呼吸费力等。早产儿发病率偏高,所以家有早产儿更要注意。
吐奶后,什么情况下需要看医生?可等到第二天去看医生在深夜宝宝吐奶,如果只是出现以下情况,我们可以等到第二天再去看医生:
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症状,发烧但温度不高、精神状态良好
呕吐、腹泻次数不多、能够吃奶
小便量减少但还是会小便的
医院的情况发高烧、精神恍惚
样子发呆呼唤没有反应
当孩子发生痉挛
肚子疼痛总是哼哼唧唧
每隔0-30分钟大哭一次、大便深红色血便
吃奶后会喷水似吐奶
大便白色或大量血便
因头部受到撞击而引起的呕吐(特别注意)
不是由进食引起的
持续呕吐、没有小便
记得告诉医生的细节需要向医生介绍的不仅包括宝宝吐奶时的情况,还应宝宝的整体健康状况,如:
吐奶次数、呕吐物是什么
是在什么情况下吐的奶
吐奶后孩子的情况与平时相比,精神状态怎样
有无发烧及大小便的次数
怎样治疗白癜风呢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