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与抗凝药

凝血是指血液由液体状态凝固成胶体状态的过程,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哪些情况下需要使用抗凝药物?

1、心率转变

2、附壁血栓

3、机械性心瓣膜修复

4、人工瓣膜修复

5、无房颤的缺血性中风

6、视网膜血管闭塞

7、.肺栓塞

8、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9、小腿静脉血栓形成

10、停用华法林时或者华法林治疗时复发的静脉血栓栓塞

11、有症状的遗传性易栓症

12、抗磷脂综合征

13、非风湿性房颤

14、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甲状腺毒症造成的房颤

不同抗凝药物有何区别?

1、肝素

抗凝机制:其在体内、外均可延缓和阻止血液凝固,对凝血的各个环节均有作用,肝素能够与AT结合,催化灭活凝血因子IIa,Xa,IXa,Ⅺa和Ⅻa,这是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活性,阻碍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防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

优点:起效迅速,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可防止急性血栓形成而成为对抗血栓的首选。

监测指标:APTT治疗范围在对照值的1.5~2.5倍

拮抗药物:鱼精蛋白

并发症:出血、肝素抵抗、血小板减少症、骨质疏松

2、低分子肝素

抗凝机制:主要是抑制因子Ⅹa活性,也有抗凝血因子Ⅱa的活性,但较肝素活性低,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

优点:小剂量皮下注射有较好生物利用度;血浆半衰期较长(~min),作用持久;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较肝素少,引起出血的倾向也小。

缺点:无精确的实验室血凝监测指标。

3、维生素K拮抗剂

抗凝机制:该类药物可通过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拮抗维生素K,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细胞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X,发挥抗凝作用,但其对已活化的凝血因子无影响。

代表药物:华法林

优点:作用强且稳定可靠,与肝素相比,优点是口服有效、应用方便、价格便宜且作用持久。临床上广泛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心房颤动、术后栓塞和肺栓塞等。

缺点:起效慢、难以应急、作用过于持久、不易控制、在体外无抗凝血作用。

监测指标:需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制定不同的INR监测目标。

注意事项:华法林起效慢,服后抗凝作用出现较慢,对于急需抗凝者应优先联合选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慢效+速效),一般在全量肝素已出现抗凝作用后,再以华法林进行长期抗凝治疗。同时,其疗效于给药5.7d后才可稳定。华法林和肝素同时延续肝素最少5.7d直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目标范围内2d以上,才可停用肝素,继以华法林维持治疗。

止血药

1、抗纤溶系统类药物

(1)氨基己酸

通过抑制纤溶系统而起作用。主要用于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升高所致的出血,如妇产科出血,前列腺、肝、胰、肺等内脏手术后的出血。术中早期用药或术前用药,可减少手术中渗血,并减少输血量。

用过量时可形成血栓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有血栓性血管疾病病史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由于本药副作用较大,目前已较少使用。

(2)氨甲苯酸(止血芳酸)

机制同氨基己酸,且作用较氨基己酸强4-5倍。适用于肺、肝、胰、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等手术时的异常出血,妇产科和产后出血及肺结核咯血、痰中带血、血尿,前列腺肥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对慢性渗血效果较显著。

2、维生素K1

为天然维生素,用于注射。作用较K3、K4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dzz/104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