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10月3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第2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第九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上,“心血管病学进展”论坛因云集国内外众多一流专家学者,讲题涵盖心血管领域各个方面,讨论聚焦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因而获得了众多同道的 各位讲者中,来自中国香港的余卓文教授带来题为《TAVI发展现状及展望》的讲座。余教授现任世界心力衰竭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医院心脏科讲座教授等职,在心力衰竭药物及相关辅助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以及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等方面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研究造诣。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veimplantation,TAVI)是近10年来逐渐兴起、成熟并推广的对于主动脉瓣狭窄难以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法。余教授首先回顾了该技术的发展历程:由欧洲的学者及医师率先试验研发,此后于年11月美国FDA首次批准EdwardsSapien瓣膜可应用于临床。目前,欧洲及美国的相关指南都将TAVI作为ⅠB类推荐,适用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而难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或高手术风险的患者。
在讲座中,余教授介绍到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常见于老年患者的退行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平均寿命的延长,该病的患者数量也日益增加。由于许多高龄患者合并症多、体质虚弱,如果接受外科手术置换主动脉瓣风险高,然而不接受治疗又死亡率过高(12月全因死亡率50%)。对于这一类患者而言,TAVI技术的问世可谓福音:PARTENERB研究中接受TAVI治疗的患者1年及2年死亡率分别降低45%、50%,并且其疗效不劣于外科手术;PARTENERA试验5年随访结果提示TAVI组患者死亡率与外科换瓣术后患者相近,并无TAVI患者需要再次外科开胸手术。基于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可以肯定TAVI作为外科换瓣替代疗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目前在TAVI技术进展最快的欧洲,已有若干种器械应用于临床,例如EvolutR、Sapien3、Portico以及Lotus瓣膜等。对于各种瓣膜系统不同设计与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应用于不同的患者,余教授分别作了详尽的介绍和举例说明。
TAVI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日臻成熟,然而还需要解决诸多尚存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疗效。余教授分别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论述:如何优化选择血管入路,最大程度避免相关并发症以改善长期预后是今后临床研究需要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