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心律失常防护中心
我们的心脏一共有四个瓣膜,二尖瓣是其中一个,瓣膜就像一扇单向开启的门,血液前进时门要完全打开;血液回流时,门要关得紧紧的。由于二尖瓣在心脏血液循环过程中承受的压力相对较高,所以更容易坏。
常见的二尖瓣疾病包括二尖瓣狭窄和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就是血液前进时门不能完全打开而变窄了;二尖瓣关闭不全就是门关不紧,血液能往回流。这些都会导致心脏血液循环不正常,继而出现心脏变大、心脏功能衰竭等问题。
得了二尖瓣疾病,会有什么症状?
如果二尖瓣出了问题,患者会有一些胸闷或喘不上气的症状,比如走路会觉得胸闷;上楼会喘的厉害,上两三层楼就一定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往上走;两侧腮部暗红,像被太阳晒伤似的;下肢按压有凹陷性水肿。假如出现上面的情况,通常心脏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可以自己判断二尖瓣有没有问题的方法。
用笔在一次性纸杯的底部扎一个眼,做一个简易的听诊器。把“听诊器”扣在左边胸口心脏的位置,让家属从窟窿处听自己的心跳。正常人的心跳像时钟一样很有规律,“咚哒、咚哒、咚哒”的跳动;如果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跳的声音会像吹风一样“呜呜”的;如果二尖瓣狭窄,心跳声音是“轰隆轰隆”的。总之,一旦听到不正常的声音,就要及时找大夫看病,以免耽误病情。
对于二尖瓣疾病,最重要的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在病变还处于早期的时候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不要等到瓣膜完全坏掉、没有机会修复或者心脏问题很严重了,再承受高风险的手术治疗。
为什么有的患者二尖瓣有问题,医生还让观察,不立刻进行手术治疗?
怀疑心脏有问题,都要先做一个最基本的心脏超声检查。这里要强调,因为不同的医生经验不一样,做出来的超声结果可能定性差不多,但是里面提供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所以患医院做超声检查。
一般医生会根据超声报告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治疗。如果报告显示“瓣膜轻度狭窄、少量反流”,表示病情比较轻,大多数患者不用着急做手术,只要观察就可以了。平时注意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好好休息、定期复查,一旦病变进展了,能够及时发现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开始出现症状了,比如上楼喘的厉害;在床上躺平了就喘不过气的时候,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有些患者,尤其二尖瓣狭窄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房颤,心脏里面还长了血栓,随着心脏跳动,血栓就很容易脱落。如果血栓脱落了,顺着血液流动到了脑子里,就会形成脑栓塞。所以二尖瓣疾病患者同时有房颤,也要很积极地配合医生同时处理二尖瓣及房颤的问题。
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关闭不全,该如何治疗?二尖瓣病变的治疗可以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外科手术,也就是开刀手术。在胸口切个口子,打开胸腔,用机器代替心脏和肺的功能进行血液循环,让心脏停下来,找到病变的瓣膜,进行处理。
处理瓣膜的方法又分成两类,一类是修复,把瓣膜坏的地方修一下接着用。就像家里的门坏了,修一修还能用;第二类是换一个新的瓣膜,可以选机械瓣或者生物瓣。
机械瓣是金属做的,能一直用,但患者需要终身吃抗凝药——华法林。华法林吃多了会出血,吃少了会长血栓,所以吃药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抽血查一下凝血功能,看看目前吃的药量合不合适。
另一种生物瓣是用动物的组织模拟人的心脏瓣膜做出来的,更换瓣膜后要吃半年的华法林就可以了,不需要终身服药。但生物瓣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一般在十年左右,比较高端的瓣膜大概能用到15~18年。如果患者比较年轻,将来瓣膜坏了,还需要重新换瓣膜。
第二类是新的技术——介入治疗。不需要开刀,它是从腿上,把一根导管顺着血管送到心脏二尖瓣病变的位置,针对二尖瓣病变进行处理。介入治疗的优点是创伤非常小,只有小手指指甲盖大小的一个眼。缺点是不能进行二尖瓣瓣膜更换、处理很复杂的心脏疾病。现在世界上已经开始做临床研究,尝试用介入的办法更换二尖瓣,但是这个方法在临床大规模应用前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所以一定要重视瓣膜疾病,在瓣膜彻底坏掉之前治疗,尽量避免开刀手术。
二尖瓣疾病的介入治疗,是怎么做的?
治疗二尖瓣狭窄,常用的方法是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这个手术到现在已经做了30多年了,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办法。二尖瓣狭窄就像是一扇打不开的门,而球囊扩张术就好比对着打不开的门踹一脚、把门踹开,把粘连的东西分开,二尖瓣就能打开了。
具体的做法:从腿上穿一根管子送到心脏里面,管子前端有一个吸瘪的球囊,到达二尖瓣的位置后,往球囊里打气,球囊就撑开了,同时也把狭窄的二尖瓣撑开了,然后把球囊里的气抽掉、把管子撤出体外,治疗就结束了。这种治疗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患者身体里面没有任何残留的东西。
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方法是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这种方法在国外已经用了将近10年了,国内应用的还很少。瓣膜关不上,中间有缝隙了,就用夹子把这两个瓣膜夹到一块儿,瓣膜在运动的时候就没有缝隙了。
但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只是把瓣膜的边缘夹到一起,没有修复腱索,腱索像降落伞的绳子一样,是固定瓣膜的,腱索没有修复,瓣膜就容易在血液流动时乱漂,夹合效果就不好。这时候会在胸口左侧开一个小口,大概三四厘米,把所有的导管从这里放进去,然后进行腱索的修复。
如果二尖瓣疾病的患者同时有房颤,担心长血栓带来栓塞的危险,该怎么办?
如果进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同时会做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并切除左心耳,避免房颤带来栓塞的危险。如果是做介入治疗,会同时做左心耳封堵术,把左心耳堵住,不让血液进去,就不会长血栓了。
研究发现,左心耳切掉左心耳或对左心耳进行封堵,对患者的健康没有不好的影响,而且还可以避免产生血栓或发生栓塞的危险,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是有帮助的。
患者介入治疗后还需不需要吃抗凝药?
患者做完介入治疗后,吃半年左右的华法林就可以了,不需要终生吃抗凝药。但二尖瓣疾病患者同时有房颤,没有进行手术治疗,就需要一直吃抗凝药。
有人说,即使做了介入治疗,用不了几年还得做外科手术换瓣膜,这种说法靠谱吗?那么,做介入手术还有什么意义呢?
确实有一部分患者做完二尖瓣介入治疗后,过一些年瓣膜又坏了,可能需要做瓣膜置换术。因为不管做球囊扩张、二尖瓣钳夹术还是腱索修复手术,都属于瓣膜成形技术,也就是在原来瓣膜基础上修修补补,修补完了还能用,但能用多长时间,取决于整个瓣膜的病变程度。所以,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一定要针对病因继续治疗。比如是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狭窄,在二尖瓣球囊扩张后,还要针对风湿性心脏病进行治疗。而且,术后要按医生要求服药,避免长血栓、得感染性心内膜炎,否则会加重病情。
即使最终一定要换瓣膜,那么,做介入治疗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不但要活着,还要有尊严地活着,要像正常人一样活着。做介入治疗最大的好处是创伤小,而且在患者进行下一次手术治疗期间,生活质量非常高。主要体现在患者不用天天吃华法林、三天两头去抽血、担心刷牙出血、鼻子出血等问题,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
另外,有的患者比较年轻、还没有当妈妈,如果做外科手术,换上机械瓣之后要吃华法林,华法林可以致畸,孩子生下来容易得唇腭裂;孕妇生孩子的时候也会大量出血,可能会危及生命。但是如果做介入治疗,患者的二尖瓣能够坚持使用五年或者十年,患者就能够没有负担地生孩子。
介入治疗有它自己的特点,不同的手术适合不同的患者,并不是说所有患者都一定能做介入治疗。就像您去买鞋一样,不能光看哪双鞋漂亮就买哪双,更重要的是这双鞋要合脚。对患者来说,没有最好的治疗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所以,患者一定要找一个非常强大的医疗团队、经验丰富的大夫,帮助您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