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肾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圣药:医院院内制剂(排毒保肾丸)
大黄(熟)g、干地黄g、桃仁60g、干漆(煅)30g、虫(炒)30g、蛴螬(炒)60g、水蛭(炒)60g、黄芩60g、赤芍60g、杏仁60g、甘草30g。制作工艺:将上方各药净选加工、炮制合格后,于60℃温度下干燥24h混合均匀后研磨细粉过6号筛,然后起模做水泛丸,于60℃温度下干燥即得排毒保肾丸。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导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变进行性发展,最终进入终末期肾衰。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变化,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方法,早、中期主要采取优质低蛋白饮食、A酮酸制剂、ACEI/ARB、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等,以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至终末期主要采取透析和肾移植替代治疗。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肾功能、推迟进入透析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慢性肾功能不全属中医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肾劳等范畴。现代中医学家依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在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刘渡舟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形成是脾肾清阳不升,湿浊下注于肾,肾的气化功能失职,浊毒停留体内,变证丛生。叶任高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病机关键。邹燕琴等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机是肾元衰竭、水毒潴留。肾元衰竭是本,水毒潴留是发病之标,故此为本虚标实之病,晚期可出现多脏器疾病。孙伟提出慢性肾功能不全以肾虚湿瘀立论,肾虚为本,湿热为进展因素,瘀血是疾病的结果。杜雨茂认为,正气衰败是其本,湿邪、浊毒,瘀血阻滞
是其标,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是其病理特征。郑杨等则认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湿浊氮质潴留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关键。陆鸿滨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病程长,久则气血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津液不能上乘,湿浊不得下泄,升降失常可导致成痰、成瘀、化热、动风。肖相如从中医整体观念和脏腑相关学说分析,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就是人体的气化功能逐渐衰退乃至衰竭的过程,气化功能不仅与肾有关,其他所有脏腑俱参与其中。庚及弟认为浊毒(湿热、瘀血、痰浊)是疾病进展因素,并把浊毒病与现代医学脂质肾毒性理论进行相关性研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指标。焦安钦等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脾肾双亏,气血不足为本证,浊邪内蕴为标,湿瘀互结贯穿始终。
2临床研究
辨证论治杜雨茂根据六经辨证,把慢性肾功能不全分为少阳厥阴俱病,厥阴阳虚浊逆及厥阴下焦瘀热互结3型,分别拟方厥少浊毒两解饮、温阳降浊汤、温肝化瘀除湿汤,后期配合中药灌肠,取得较好的效果。屠立茵等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初期正虚为主,浊邪多不严重,分为脾肾气阳(阴)虚、肝肾阴虚、气血阴阳俱虚;中期正虚渐甚,肾气不化,浊邪内蕴渐重,可在正虚基础上夹湿浊、水湿、湿热、瘀血;后期脾肾更亏,湿浊、瘀血阻滞更重,溺毒可引起多脏器病损。程惠学等根据本虚原则,将本病分4型: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张天秀分下焦湿热、寒热错杂、血虚血瘀、脾肾气虚血瘀、血瘀水停、阳虚浊阻、血浊停滞、毒壅浊积8型,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不可逆过程,治本亦不能逆转病机,标证可增加残存肾中单位负荷,使病情更恶化,故急则治标先以祛邪为主。梁贻俊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属毒邪秽浊瘀积标实证,宜随证灵活采用/开鬼门/洁净府/和胃降逆,病变后期多阳损及阴致真阴耗伤,阴不潜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复方治疗邢春清以补脾肾化瘀泄浊汤治疗老年性肾脏病30例,总有效率达86%。白水清用保肾泄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8周为1个疗程,证实该方能明显降低慢性肾脏病患者Scr和BUN,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张灿兰自拟扶正泄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50例,15d为1疗程,服药2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史晓燕等用固肾解毒汤分别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3个月和3年,有效率分别为%和90%,提示该方具有补肾解毒,化浊利湿,消除蛋白的作用。王蕊以丹黄益肾汤治疗20例,疗程短的1年,最长者12年,多为2~3年,显效率86%。黄生为以中药内服降氮汤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脏病48例,总有效率达93%,研究发现胃泌素与血肌酐呈正相关,临床可通过胃泌素水平判断CRF患者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专方研究医院肾科根据本病“以虚为本,常兼血瘀证、湿浊证”病机特点在大黄虫丸基础上化裁研制排毒保肾丸(养血祛瘀泄浊法),初步研究显示具有较好的延缓肾功能进展的作用。吴恒莲等通过观察尿毒清颗粒治疗例慢性肾衰竭的疗效,结果表明尿毒清颗粒剂与西医结合治疗CRF,能改善肾功能和延缓CRF进展。张福港等采用肾康注射液治疗52例慢性肾衰竭,与50例对照组对比,结果显示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疗效较好,不仅可以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保护肾功能,还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贫血。
单味药研究(大黄、冬虫夏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的主要成分为醌衍生物,具有改善氮代谢异常,降低毒素的蓄积;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及肾间质纤维化,纠正脂代谢紊乱等作用,从而延缓肾功能的恶化。大黄及其复方在临床治疗CRF的疗效肯定。赵学智等认为冬虫夏草能明显影响肾血流动力学,改善肾组织能量代谢,减轻细胞损伤。和保护肾功能,并延缓慢性肾衰过程,推迟开始透析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期。
中医外治法彭家清等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实验组例,采用常规治疗加中药灌肠,对照组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BUN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Scr、TC、TG较治疗前更显著(P),血Alb较前明显上升(P)。中药浸浴、足浴是一种悠久的中医外治方法,相当于皮肤透析方法,集热效应、经络效应、中药局部直接渗透效应于一体,改变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的作用,从而通过经络作用改善肾功能。
3结语
综上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较差,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突破。随着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研究逐渐深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延缓肾功能进展具有很好的作用,显示了传统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且各自取得了不同的疗效,尤其是在复方及专方、中药灌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更显示出了独特的疗效,在临床上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值得进一步研究。但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辨证分型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医家的意见很不统一,造成辨证论治的疗效差别较大。专方在临床上的运用比辨证论治还广泛,说明辨病论治有其实用价值,但不能反应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只有结合病变和辨证,综合了二者的优越性,才能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特色及优势。中药灌肠及足浴等方式,不仅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少,而且在排除毒素,降低肌酐,改善症状,改善肾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把现代医学研究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需要我们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