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德中医疗交流感悟下

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赵明中教授于年3月6日启程到德国开始为期3个月的医疗交流学习。年5月23日,远在德国研修交流学习的他为本平台撰写专稿,刊发《德中医疗交流感悟(上)》。今日,归国后的他在安排好工作后再次撰稿《德中医疗交流感悟(下)》,和大家分享德中医疗的同时以期和大家共同进步、再创新高。

七.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发达,包含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以前者为主导)。有相关法律规定,在一定经济收入水平以下的人员有强制性义务参与法定医疗保险,高收入人员可选择性参与某种医疗保险,这样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险。投保费用的多少与自己的收入有比例关系,但所享受的医疗保险服务是同等的,这在享受医疗资源的权益方面充分体现公平性。

由于几乎所有的国民都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看病支付就不是什么问题,这点与国内有些差异,这些差异有时候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发生关键性作用。在德国BergmannsheilHospital交流学习期间,亲临一位78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因频繁医院转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德国医生造影后决定需要在右冠脉置入支架治疗,在置入过程中出现大的夹层,再次支架置入也未能恢复血流,此时医生简单的和患者交谈后叫来外科医生准备做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整个过程患者安静、听从医生的建议,很快完成了外科治疗。此事若发生在其它国度,或许单就费用问题也会拖延数小时、错过黄金急救时间!

因完善的医保支付系统,患者与医生均不需要考虑费用问题。医生严格按照医疗规范和疾病防治指南进行诊断、治疗,医生的工作量大小不与个人绩效挂钩。基于这一点,患者就十分信任医生,基本不考虑医生的某一医疗行为是否是在自己身上多挣钱。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是占主导作用的,包括选择检查方法、拟定治疗方案、决定何时出院等,患者依从性极好。

一般来说,患者在心血管科住院治疗,无论做多大手术,花费与自己无多大关系,就算花钱,也就平均一天10欧左右。可见,“看病贵”基本没有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另一重要问题就是被认为是“过度医疗”了更是极少(仅管德国有时也存在)。因为患者信任医疗过程,医保公司相信医生的临床决策。看一实例,一位患者因房颤曾行两次射频消融后症状缓解,但后来出现心功能不全再次就诊,经检测系房间隔有裂口(属于医源性房间隔穿刺导致),异常血液分流所致,医生告诉患者现在需要行房间隔裂口封堵术即可解决问题。该问题要是发生在其它国度,又将如何面对?然而当听完医生的解释后,这位德国患者竟提出:“是不是我的心脏本身的结构有些不一样呀?”,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境界与信任?!

八.德国医疗急救体系:

医院基本是预约的或转诊的患者,时间节点清晰、院内秩序井然、病床周转快速、工作效率极高。医院对急诊患者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ys/129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