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5日,深圳国际马拉松,10点40分,半程终点前米,一位参赛选手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出事选手在上个月还参加了华润置地半程马拉松,成绩为2小时10分。
这已经是今年国内第四起令人痛心的业余选手出事了。1月25日香港马拉松10公里赛,终点前米;11月15日,上饶马拉松终点之后;11月25日合肥马拉松终点前米。11月8日的上海马拉松,一位心脏骤停的选手被及时从死神手中拉回,重返生命旅途。
马拉松比赛猝死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据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杜兆才今年1月在马拉松年会上作的工作报告,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注册赛事”(含超马、全马、半马和10公里)共51场,90万人次参加,其中参与全马和半马的超过26万人次。按90万人次平均,去年每10万参赛者中的死亡率为0.44人;按26万平均,则为1.54人/10万。
根据年的相关报道,一项国家“十五”攻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参加马拉松高强度的运动,猝死的发生率远低于心脏性猝死的平均数。
日本从年到年的23年间,共有人死亡。英国伦敦马拉松的统计为每8万人有一例心脏骤停。
马拉松的猝死,是一个概率事件,难以避免,但是除了赛事主办方的保障之外,更多的还是要靠跑友的的个人防护来避免悲剧的发生。面对少则几千、多则过万的报名人员,做到核查每名选手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赛事主办方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长跑爱好者更需要量力而行,对自己负责,万一比赛中出现不适,应及时终止比赛寻找医疗救助。
每一个人都希望马拉松不要有猝死事件发生。然而,只要是群体性的活动,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你根本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有危险的又岂止是马拉松赛。
马拉松俨然已经成为都市时尚,越来越多的加入到跑马中来。但是不管自己的身体条件如何,没有经过科学训练就匆匆上马,比赛中又容易被别人带乱节奏,这就很容易出问题。从近几年马拉松猝死事件来看,很少发生在全程马拉松赛事中,更多的是半马和10公里赛,而且猝死者多是发生在临近终点前,而且多是年轻人。
即使是跑10公里,千万不能认为距离不长,咬咬牙就能跑到终点。自己的身体自己作主,跑马的人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命权,而非逞一时之能。跑马拉松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从1公里、2公里开始,渐进到5公里、10公里、15公里,再进展到半程21公里。而跑全程42公里,更要进行长期的长距离训练。
参加马拉松,一定要经过系统的训练;并且要在身体状况非常好的情况下进行;赛前最好进行一次详细的心肺功能评价和心脏系统检查。
猝死风险的发生,身体会提前警告,发出信号。
心跳加快是正常的,但出现心慌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继续出现心脏一侧的胸部发闷、疼痛,并伴有手指发麻,说明危险在升级,必须缓慢减速,然后向工作人员求助去医疗站就疹。如果浑身无力,脸冒虚汗冷汗,这就是心脏不适。
如果发生心脏骤停,抢救更为重要,必须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体外除颤等急救措施,让心脏恢复跳动供血。
跑马拉松,跑友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首先,心态要好,这是最重要的。大多数人容易被身边跑友的速度,周边观众的加油声所带动,进入超常的跑步速度。一定要保持住自己平常训练的速度节奏。
其次,比赛中,要合理分配体力,切忌出发时猛冲猛跑。如果出现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心跳不规律)等,或者就是骨关节肌肉明显不适时,就要缓缓减慢速度或者停下来,调整节奏,补水补糖补能量,让体力恢复后再决定比赛是否继续。
第三,终点前的冲刺挑战极限要有准备,要量力而行。近年来发生猝死的多发生在终点前。如果平常没有进行过冲刺训练,在比赛中最后的拼搏,往往会超出肌体和心脏能力,造成危险情况。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步,要缓缓小跑停下。
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参加过类似马拉松的长距离的跑步,只凭年轻和热情参赛,去挑战自己从未尝试过的“极限”运动,是盲目而危险的举动。
参加马拉松比赛,哪怕是10公里路跑,也要在平常进行系统科学的跑步训练。这种训练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在训练时要有专业的教练指导,逐步提高心肺和肌肉骨骼的长跑能力。在训练中一定要纳入特别是心率监控,让自己对跑步的时身体状态有清晰的感知和认识。
每个准备进行跑马的人,要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评估,特别是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最好做心血管疾病的筛查。
专家建议以下人员,不宜参加马拉松:
1.未经系统训练者;
2.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3.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患者;
4.心肌炎和其他心脏病患者;
5.冠状动脉病患者和严重心律不齐者;
6.血糖过高或过低的糖尿病患者;
7.比赛日前两周以内患过感冒者;
8.其他不适合运动的疾病患者;
9.其他不适合参加比赛者(如孕妇、赛前疲劳者、过度饮酒者等)。
爱跑步,爱跑马,更要爱自己,爱家人。跑步是为了健康,不忘初心的跑马,才是真正的跑马。跑马有风险,且跑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