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是一种中国传统名花,历来深受古代画家喜爱,流传至今的萱草绘画不胜枚举。正因为萱草图像与文学的结合塑造了这种植物“中国母亲花”的美誉,今天我们就从它的名字和文化意义谈谈它的前世今生。
萱草名称的演变
萱草产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被人们所熟知,《诗经》中出现了萱草现存最早的名称“蘐(xuān)草”,以后又简写为“谖草”。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萱草被称为“藼(xuān)”,解释为“令人忘忧草也”,从而提到了“忘忧草”这一别名。南宋李嵩《花篮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花篮上方左右角分别描绘了萱草和黄花菜,萱草色橙黄,黄花菜为柠檬黄色)
最迟至东汉末萱草又被称为“宜男花”,曹植在《宜男花颂》中有“草号宜男,既晔且贞”的诗句。至魏晋时宜男花的称呼更加普遍,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和傅玄都有《宜男花赋》传世。西晋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植物志《南方草木状》,书中称萱草为水葱。同一时期萱草又出现了另一个别名“丹棘”,这种叫法比较少见,仅出现在西晋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中。
南宋《百花图卷》中的萱草,此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北朝时期“萱草”的称谓开始流行。南朝宋谢惠连的《塘上行》中有“芳萱秀陵阿菲质”的诗句,梁朝任昉的《述异志》中提到:“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吴中书生谓之疗愁”,同时代的徐勉也在《萱草花赋》中提到“惟平章之萱草,欲忘忧而树之”。至隋唐时期,各种诗词、典籍中已普遍使用“萱草”这一名称。《全唐诗》中以萱草为物象的诗有70余首,其中以“萱草”为名称的就有63首,以“宜男”为名称的仅有4首。唐代徐坚所著的类书《初学记》中系统地整理了唐代以前典籍中有关萱草的记录,名称都采用了“萱草”。在同时代欧阳询所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中,萱草也被称为“鹿葱”,这一名称早在西晋嵇含的《赋序》中就有记载。后世流传的许多文献中都可以查找到,南宋罗愿在《尔雅翼》中摘引南朝沈约的《咏鹿葱》诗句,称萱草为“鹿葱”。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解释了称其为鹿葱的原因——“其苗烹食气味如葱,而鹿食九中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葱”。
宋《夏卉骈芳》描绘的夏季花卉:萱草、蜀葵和栀子花,该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一些文人的笔记如《遵生八笺》、《花史左编》也将萱草称为“鹅脚花”。同时代的徐光启在所著的《农政全书》中还提到了萱草的另一个别名“川草花”,这个名称推测是因为“萱”和“川”发音较为相近而产生的。
元毗陵草虫画中的重瓣萱草,该画现藏日本
萱草名称的混淆
萱草作为中国的传统花卉,栽培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名称。其中,有些是与其他植物名称相混淆,这主要由于萱草形态认识上的差异和文献记载、流传过程中的谬误而产生的。
鹿葱是萱草最有争议的别名。在明代之前,萱草和鹿葱两个名称是混用的,并没有进行过细致的区别,直至明代才有学者指出了二者是不同的两种植物。明代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中详细的对萱草和鹿葱进行了区别,他指出“鹿葱,色颇类萱,但无香耳,鹿喜食之,故以命名,然叶与花茎各自一种;萱叶绿而尖长,鹿葱叶圆而翠绿;萱叶与花同茂,鹿葱叶枯死而后花;萱一茎实心而花五六朵节生,鹿葱一茎虚心而花五六朵并开于顶;萱六瓣而光,鹿葱七八瓣”。在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中,萱草被放置在该书《博物汇编·草木典》的鹿葱部汇考中,不过书中指出了萱草与鹿葱并非一种植物,也进行了细致的区分。
萱草摄于西北大学西大花园
鹿葱是石蒜科石蒜属的一种植物,又叫夏水仙(Lycorissquamigera),因花型与萱草相似、花期接近、生长环境也很相似而被古人混淆。直到明代这种混淆才有所改观,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明代中后期,私家园林盛行,许多文人都参与了园林设计甚至园林中植物的配置。因此园林观赏植物受到了文人们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