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贴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治疗疾病里面具有特色的一种疗法,同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用白芥子捣烂外敷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此为最早的贴敷法。
从最早的《黄帝内经》一直到明清时期的《本草纲目》,多少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基础理论上不断的在临床上改进创新,极大地丰富了药物贴敷疗法的内容,
“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其所著《理瀹骈文》系统阐述了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药物贴敷穴位时,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归纳为:一是由卫气载药而行,卫气不仅循行于体表且散于胸腹入于脏腑;二是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气味入于皮腠,进而孙脉,再入络脉,继之经脉,依赖气血的运行内达于脏腑,散布于全身。总之,历代众多医籍中均载有不少贴敷疗法的记载,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
那么贴敷疗法的主要作用就是以下三个方面:
1、消积导滞,开郁散结,人体多由七情郁结,或由饮食内伤,导致气机郁滞,肝脾受损,则淤血内停或痰湿交阻,蓄积留止,发为积聚、食滞、痞气等症,贴敷疗法能行气散结,气血得行,结聚易散,软坚散结类药物的作用,共同调整脏腑经脉的功能,使之积消滞散,开郁解结。
2、解热清毒,调和营卫,热毒留滞,则气血逆乱,内腐成脓为痈,温度炽盛,热级生风,内陷肝郁心包,则可发生痉、厥变症,患者或发热,或肿胀疼痛,或功能受限,贴敷疗法以其寒凉之剂,贴于大椎、内关、肋下,直达静脉,调理脏腑,清热解毒以消邪热,调和营卫,之治疗各种热证、急症的一种常用方法。
3、解表散寒,疏风解肌,风寒之邪由表入侵,客于肺卫,卫阳被逼,营卫失和,则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及咳嗽等症,故外邪侵袭,首犯肺卫,肺主皮毛,主司卫外,邪尚轻浅,贴敷疗法借助药力的作用,最先起到文浊体表魏阳、宜通肺卫之气,疏通皮部及其脉络的作用。
那么我们既然了解了中医药物外敷这么多的好处,到底我们该怎么样利用中医药物来治疗滑膜炎这种典型的骨科慢性疾病呢?
《内经》指出:“脾主肌肉,四肢,主运化;肝主筋,藏血;肾主骨,主髓。”多由于感风、寒、湿、湿热邪气,慢性劳损,跌打扭创,引起关节气血痹阻,津液输布不畅,痰湿内聚,“湿胜则肿”。在急性期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缓解期关节轻微肿痛,屈伸僵着。慢性久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关节变形,功能活动严重障碍等。
那么根据以上的中医论证,我们的老中医也根据多年的经验,将祖上传承四百余年治滑膜炎的药方加以改良:
外敷方:其中的药物包括了赤芍、杜仲、红花、干姜、牛膝、天麻、续断、五加皮、川乌、草乌、桂枝、当归、狗脊、土鳖、木瓜、乳香、没药、细辛、川穹、冰片、血竭。在使用前把上药全部都制成粉,然后调制成黑膏药,每天患者可以用此药外敷患处,每过二十四小时换一次药,对滑膜炎引起的膝关节积液的治疗有理想效果。
内服方:
1、膝关节滑膜炎积液的治疗,内服可以使用的药物包括了薏苡仁、牛膝、苍术、黄柏、茯苓、当归、独活、鸡血藤、赤小豆、防己、甘草。
2、滑膜炎积液有效的治疗偏方:其组成而药物主要包括了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地龙、牛膝、薏苡仁、独活、赤小豆。
以上两种方剂在使用时可随症加减药物的种类:如果同时兼寒蒸的患者需要加桂枝,兼风征得患者可以加防风治疗,兼热的患者需要加金银花治疗,疼痛严重的患者需要使用蜈蚣,具体的用法用量事把上面其中适合自己的一方使用水煎好内服,并且需要每日使用1剂,让患者在早中晚分3次服完,然后需要连服5剂作为一个疗程,并且进行下一疗程前要停2天再服。
大家可以在家尝试一下,如果是嫌麻烦的话可以选择国家认可的ミ
I
リヨ,从明代传承至今四百余年,获得了政府的和患者医生的广泛认可,于年被评为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老中医还告诉了我们一些贴膏药的注意事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
往期精彩回顾:
膝盖疼痛难忍?全靠这个中药外敷方,搞定膝关节炎!
老奶奶偏方,胜过药理,家有膝盖疼的不用四处求药
一味药“解救”膝盖!你不用走走就疼,反复积水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