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述:最近几十年的系统研究已经证明,茶及其各种提取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和药理功效。作为对这些功能的具体运用,茶及茶提取物已经应用或正试验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据中文文献统计结果得出,茶及其各种提取物已在肿瘤、心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肾病、肝病等20多种疾病的防治上应用,涉及肝、肾、肺、胃、五官、皮肤等器官。
一、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生物机体由核酸、蛋白质、脂类等多种生物分子组成,这些成分易遭受自由基等因素的攻击而发生氧化、交联、聚合等反应,使其丧失正常功能,进而危及细胞功能和机体健康。大量实验证明,茶叶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活性,这是使茶叶成为保健和治病良药的重要功能基础。OkayasuH等研究了各种红茶、绿茶及绿茶粉热水提取物的抗自由基效果,结果显示各种茶的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一氧化氮自由基均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周才琼等研究了茶鲜叶、绿茶和茶多酚在体外模拟胃液pH条件下对NO2-(亚硝酸根)的清除作用,结果显示很强的清除作用,其效果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
茶的抗氧化效果与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密切相关。概括来说,抑制自由基产生、直接清除自由基、激活生物体自身的自由基清除体系,这是茶多酚发挥其抗氧化功能的3大机制。
生物的衰老和死亡源于细胞的损伤和死亡。人体自然衰老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过程,都伴随着细胞受氧自由基的氧化损害,造成组织器官和生物大分子的损伤。医学科学家研究认为,利用抗氧化剂预防或消除自由基所造成的氧化损伤,是预防和阻断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有效方法。茶多酚、茶色素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能,从而有效地保护生物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攻击和氧化损伤,而细胞寿命的延长,自然会延缓生物体的衰老速度。
目前已经证明,茶叶对抗衰老作用有贡献的成分是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和各种维生素等。
二、抗癌作用
自由基是诱导和促进机体癌变的重要原因,在癌的诱导和促进阶段均有自由基参与。因此,具有减少自由基形成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的抗氧化剂,就具有抗肿瘤作用。日本静冈县盛产茶叶,该县的胃癌发病率较全国为低。富冈大学医学部对北部九州地区调查表明,大量饮茶(每日10杯,相当于1克EGCG)的人,胃癌发病率明显降低。研究绿茶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体胃腺癌细胞的作用证实,绿茶提取物(T)对胃腺癌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香港大学医学院发现绿茶素有防癌治病功能,绿茶素可以扫除身体内多余的杀手——自由基。澳大利亚研究表明,饮茶能有效地减少人们患皮肤癌的机会。
茶叶的防癌机制,虽未全部探明,但以下几点是明确的:一是茶叶能显著阻断亚硝氨的合成(在N-亚硝基化合物中,极大部分都有致癌作用);二是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所以能大量消除体内的自由基;三是抑制癌变基因表达;四是调节人体免疫平衡;五是抑制致癌剂与靶器官DNA共价结合。
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茶叶中的L-茶氨酸在肝脏中被分解为乙胺,而乙胺能增强免疫系统中"γ-δT细胞"的反应。γ-δT细胞是身体对付多种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茶多糖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王丁刚用茶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实验表明,茶多糖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增强机体自我保护的能力。
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上,茶色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乔田奎等对80例恶性肿瘤病人进行了茶色素加放(化)疗和单纯放(化)疗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放化疗能抑制病人免疫功能,而茶色素加放(化)疗组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改变不明显,提示茶色素对放化疗中恶性肿瘤病人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茶色索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可调整血液透析病人血清指数接近正常水平。并且茶色素对恶性肿瘤病人放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四、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有多项研究得出,经常饮茶能有效改善动脉功能、降低心脏病发病的几率。荷兰科学家发现,饮茶可以预防动脉管壁的胆固醇沉积。他们对名受试者进行跟踪调查,2~3年后的结果显示,每天喝1~2杯茶的受试者出现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减少46%,每天喝4杯茶的受试者出现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减少69%。
目前认为茶叶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由此可见,茶叶的抗氧化作用是其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
五、抗辐射作用
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调查,凡长期饮茶的人受辐射损伤的程度较轻,存活率也较高。临床医学还发现,某些癌症患者因采用放射治疗而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症如食欲不振、恶心、腹泻等,遵医嘱饮茶后,有90%的患者放射病症状明显减轻,白细胞数量停止下降甚至有所上升。
王舟等人对绿茶抗辐射损伤进行了研究。他们探讨绿茶对60Co射线诱发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饮茶小鼠的血清MDA含量、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显著低于辐射对照组(P0.05),血清SOD活力、骨髓细胞DNA含量和有核细胞数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5)。可见绿茶对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茶多酚是茶叶抗辐射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宋秀祖等研究发现,茶多酚中EGCG组分对辐射损伤的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刘官树等采用MTT方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对EGCG的辐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MTT结果表明,EGCG在5~50微摩/升的浓度下,对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对细胞的修复有促进作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结果显示,EGCG作用可减少辐射所致的DNA双链断裂水平。两者均显示EGCG可减少对辐射导致的细胞死亡。
六、对重金属毒性的缓解作用
茶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够抑制重金属引起的过氧化损伤。据OsadaK等的研究,儿茶素能够抑制铜离子诱导的胆固醇脂质过氧化。儿茶素单体对铜离子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效率顺序为:
EGCG=ECGEC=CEGC
DiptiP等研究了饮茶对铅毒性的缓解作用。每天用3.8%的铅离子溶液1毫升饲喂小鼠作为对照组,在处理组中则同时饲喂Kombucha茶,45天后测定氧化还原状态及脂质过氧化程度。结果发现,饲喂铅离子后,能够增加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肌氨酸磷酸激酶的释放量,降低谷胱甘肽及各种抗氧化酶的含量。铅离子对体液免疫无影响,但抑制DTH反应,并提高肝脏中的DNA片段。在饮茶组中,脂质过氧化程度及DNA片段都有所降低,而谷胱甘肽和各种抗氧化酶的浓度则有增加,铅离子诱导的抑制免疫反应也得到了缓解。
杨贤强等在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上研究了茶多酚对铅毒的影响。对铅染毒后的小鼠连续30天用茶多酚灌胃,结果表明,儿茶素能显著抑制细胞膜脂的脂质过氧化,降低了GBARS的形成量。在整体试验中,除了肝脏铅含量可以明显降低外,其他器官均未发现茶多酚的驱铅效果,不能将积累于器官中的铅排除。王小平等也报道了茶多酚能拮抗铅中毒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提高红细胞中的50D活性从而改善铅毒症状。茶多酚还能与铅离子络合,从而减轻其毒性。
七、降脂、降压及调节血糖的作用
(一)降脂作用
茶叶降脂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等。茶多酚降脂主要因其能抑制细胞中胆固醇的合成,具有降低血液中LDL.提高HDL的功效。在大白鼠饲料中加入儿茶素可使大白鼠体内的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LDL和三甘油酸酯总量明显下降,同时HDL含量水平上升。以茶多酚为主要成分的茶色素喂饲家兔,可使家兔血液凝固时间延长和血液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加。
咖啡碱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增大血管有效直径,增强心血管壁弹性,对心脏有阳性收缩能效应,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茶多糖的降脂作用首先是通过升高HDL含量、调节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加强胆固醇通过肝脏的排泄来实现的。另外茶多糖还能与脂蛋白酶结合,促进动脉壁脂蛋白酶人血而抗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试验表明,茶叶能降低血液中三甘油酸酯的含量,具有降脂的作用。乌龙茶和绿茶不仅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升高HDL含量,而且还能降低血液中三甘油酸酯的含量。
(二)降压作用
就中医学而言,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是由真阴亏虚、虚火内积所致;中老年人体质常偏阴虚内热,易患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茶叶有清热的功效,故能降低血压。就西医而言,高血压的形成是受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on)类物质所调节的,能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活性的化合物就具有降压的效果。茶叶中多种化合物对ACE具有抑制活性作用,并且以茶多酚中的儿茶素抑制作用最强。茶叶降压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γ-氨基丁酸、茶叶皂苷等成分。
对城市中老年人健康的调查结果表明,适量饮茶可预防或降低高血压。绿茶对易致中风和血管淤塞的人是有益的,因为绿茶可使血管壁保持弹性,消除血管痉挛,提高了防止血管破裂的功能。国内对茶多酚降压作用的临床试验表明,乌龙茶和绿茶都具有明显的降压和调脂的作用。饮茶者平均高血压发病率为6.2%,不饮茶者为10.5%。茶多糖有降低血压及减慢心率的作用。用22.5毫克/毫升的茶多糖对十二指肠给药,30分钟后可使麻醉大鼠血压下降28毫米汞柱(3.73千帕)、心率减慢15%。
茶氨酸也具有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是通过末梢神经或血管系统来实现的。此外,茶叶皂苷可抑制由豚鼠回肠中分离的血管紧张素Ⅰ诱致的收缩,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对由血管紧张素Ⅱ诱致的收缩只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对15周龄大鼠口喂茶叶皂苷(毫克/千克)5天时,平均血压比对照组低29.2毫米汞柱(3.89千帕)。
(三)降糖作用
茶多糖可以降血糖已被公认,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泡饮粗老茶可以治疗糖尿病的说法。IsigukiK.等将茶多糖配制成饮料供糖尿病患者饮用,结果使患者症状好转。蔡鸿恩用粗老茶治糖尿病,有效率可达70%。李布青等人采用小白鼠腹腔注射茶多糖毫克/千克,7小时后测血糖浓度,结果使血糖下降36.6%~70%。
八、对体重的调节作用
唐大寒等研究了饮茶对城市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不饮茶组超重或肥胖人数占51.6%,偏瘦人数占12.1%;过量(>5克/天)饮茶组则分别为36%和6%,均明显低于不饮茶组。过量饮茶组正常体重者占的比重最高,为58%;不饮茶组的最低,为36.3%。适量(≤5克/天)饮茶组偏瘦、正常、超重或肥胖人数的比重均介于不饮茶组和过量饮茶组之间。这些结果充分表明,茶叶不仅有减肥作用,而且也有使偏瘦者体重增加并维持正常体重的调节作用。这种双重作用,不能简单解释为茶叶中的咖啡碱对神经起兴奋作用,从而增加了机体热量的消耗。因此,茶叶中可能存在某种能促进和调节人体脂肪代谢的物质。KomatsuT等研究了乌龙茶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他们将11名女性志愿者分为3组一组饮用清水,一组饮用乌龙茶,一组饮用绿茶。饮用分钟后用间接热量计测定志愿者的剩余能量和能量消耗。饮用绿茶、乌龙茶后,分钟热量消耗的总量分别提高10%和4%。在60分钟及90分钟,饮用乌龙茶组志愿者的能量消耗量较绿茶组显著增加(P<0.05)。他们对两种茶类进行成分比较,发现乌龙茶所含的咖啡因及茶多酚中EGCG约为绿茶的1/2,而多酚类的聚合氧化产物则是绿茶的2倍。结果证实,乌龙茶提高能量消耗的主要物质为多酚类的氧化聚合产物。
九、对微生物的作用
茶叶具有直接杀灭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作用。据国内外科学家的大量实验结果,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茶黄素类化合物对许多肠道有害细菌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陈宗懋等总结了国内外大量茶叶抑制肠道有害微生物生长和防治的实验结果,总结出绿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及红茶中的茶黄素类化合物对肠道中有害微生物的最小发育阻止浓度(MIC)大多为~微克/克,也有部分大于0微克/克。如果每天饮茶3~5克,就会有~毫克的ECG和EGCG进入体内,虽然在进人肠道前有部分会被分解,但至少会有毫克茶多酚的ECG和EGCG进人肠道,这个剂量远高于上述MIC浓度,所以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中和有害细菌所产生的毒素的作用。
茶叶对肠道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促进作用。在有益细菌中,双歧杆菌是最主要的一类细菌。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对双歧杆菌有促进生长和繁殖的功效。日本曾对8名(男女各4名,年龄为22~48岁)健康志愿者进行"体重的调节作用实验,实验期间,每天服用1.2克茶多酚,连续28天,在实验前和实验进行中以及实验结束后连续取粪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服用茶多酚后,有害细菌数量有明显下降,有益细菌数量有所上升。粪便pH值明显下降,这就增强了肠道的蠕动,抑制了肉毒杆菌等有害细菌的生长发育。肠道内醋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短链脂肪酸含量有明显增加,这也反映了肠道内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在增加。另外,肠道中吲哚、乙酚、甲基吲哚、对甲酚和氨等有害细菌的代谢产物有明显减少,同时发现实验人群的排便也较对照组人群正常。因此,茶叶中有效成分可以明显改善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增强肠道的免疫功能。
各种实验还表明、茶对致龋细菌、肉毒芽孢杆菌、肠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氏细菌、艾滋病毒等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十、抗龋齿作用
年,医院周大成等在北京西总布胡同小学1~2年级的儿童中,用0.4~0.6毫克/千克绿茶汤漱口1年,龋病抑制率达到54.5%。何明灼等在杭州茶区调查,由于该地区饮水源平均含氟量仅为0.11毫克/千克,为明显低氟区,龋病发病率达72.1%,龋均为4.2颗。但其中名有饮茶习惯的居民,龋病发病率为65.1%,龋均为3.8颗而名无饮茶习惯的居民,龋病发病率则为80.9%,龋均为4.6颗。调查结果说明,饮茶确能补偿部分饮水源含氟量的不足,从而使龋病发病率有所降低。英国的牙科医生发现,儿童坚持每天清晨和每次饭后喝一杯茶,可使蛀牙减少60%。
大量研究揭示了茶叶防龋的各种机制增强牙釉质的坚固性、对致龋菌的抑制作用、对口腔各种酶类的调节、茶叶中氟离子的作用、茶叶对牙周炎的防治作用、茶叶对口腔癌的防治作用等。其中氟离子对牙龈的作用和茶多酚类对致龋菌的抑制作用是茶叶抗龋齿作用的主要原因。
十一、美容作用
茶叶的许多保健功效在人体美容上都有杰出的表现。茶及其提取物通过其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作用、调节血脂的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抵抗紫外线及其他电离辐射的作用等,使人保持正常体重、消除粉刺和癣病、消除黄褐斑和延缓皮肤衰老等,从而达到美容的目的。
根据衰老自由基学说,老化是自由基产生与清除状态失去平衡的结果。因此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或对已生成的自由基进行有效的清除,可有效减慢皮肤的衰老和皱纹的产生。茶多酚是一种抗氧化能力很强的天然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大大超过目前已知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维生素E.所以,茶能有效地预防和缓解皮肤衰老。
茶多酚可直接阻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作用,故有"紫外线过滤器"之美称。研究表明,茶多酚对紫外线诱导的皮肤损伤有很强的保护作用,抗紫外线的作用强于维生素E。茶多酚还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细胞的代谢强度,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其有皮肤美白的作用。
十二、茶叶对脑、神经系统的影响
医院谢鼎华等最近的研究证明,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中的EGCG具有很强的延缓神经元衰老的作用。谢鼎华等针对神经细胞衰老时某些基因会表达出一些特异性蛋白质的现象,采用蛋白质定量等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氧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氧化损伤及EGCG的保护作用。他们发现,随着神经细胞培养环境中氧自由基浓度的增加,有害蛋白质呈线性增加,细胞的能量供给明显下降,神经细胞的死亡率比正常组高5~6倍;而茶多酚中的EGCG
可明显阻止氧自由基的损害,提高细胞活力,改善能量代谢,降低细胞死亡率,达到保护神经细胞的目的。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茶氨酸具有促进大脑功能和神经的生长,预防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及传导性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增加肠道有益菌群和减少血浆胆固醇,降压安神、改善睡眠和抗氧化作用等。茶色素具有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作用,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善微循环,保障组织血液和氧的供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组织代谢水平等作用。茶色素由于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及自由基等方面的作用,已经用于治疗血管性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