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颗粒为纯中药制剂,源自经典古方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保留原方中的两味主药茵陈和栀子,将泻下作用较强的大黄改为黄芩和金银花,缓其泻下能力,增强其清热利湿的功效。
茵陈为君药,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栀子味苦、性寒,为臣药,具有清热利湿、泻火除烦的作用。黄芩苦寒为臣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上述三药相配伍,加强了其清利湿热的作用,方中佐以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金银花,共同起到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新生儿黄疸年10月23日中国医学论坛报A7版就茵栀黄颗粒是否可以用于新生儿黄疸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为中国医院儿科教授魏克伦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性》,魏教授明确:“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可放心使用茵栀黄口服制剂。”另一篇为山医院儿科主任张葆青教授写的《中医药论治新生儿黄疸》,张教授也明确指出:“应用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对于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用药发现,茵栀黄注射液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等,不利于患者安全用药,鉴于此,CFDA对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进行了修订,加以警告(如下图):
国家药监总局等部门下发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提出:中药注射剂使用应遵循“能口服给药或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等原则,也有中药学专家称,临床中使用同样的药,注射使用时却容易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作为汤药服用时相对安全。中药颗粒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剂型,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化学成分的对比,还是药效的分析以及临床治疗作用的比较,颗粒剂与中药汤剂相媲美,有些方面甚至胜于汤剂,也胜于为保证药物质量及稳定性加入一定防腐剂的茵栀黄口服液。
茵栀黄颗粒作为国药准字号的药物,在上市前后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包括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安全有效,可放心使用。
——保肝降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栀黄颗粒:
1、对D-氨基半乳糖和CCl4所致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明显降低血清ALT(谷丙转氨酶)和AST(谷草转氨酶);
3、对肝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4、明显降低异硫氰酸致小鼠血清高胆红素。
茵栀黄颗粒还可用于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婴儿肝炎综合征,脂肪肝等。
——药物性肝损伤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
患者年龄
服药量/次
服药次数
新生儿
1g(1/3袋)
3次/天
1月-3岁
1-2g(1/3-2/3袋)
3次/天
3-5岁
2g(2/3袋)
3次/天
5-10岁
3g(1袋)
3次/天
>10岁及成人
6g(2袋)
3次/天
1、茵栀黄颗粒过敏的患者禁用。
2、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如蚕豆病)患儿慎用。
3、外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禁用。
更多资讯信息请联系:--。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