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抗凝一直就是房颤治疗的一块重要领域。随着我们对房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房颤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推出,抗凝治疗也在不断的变化完善中。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多了解一些房颤抗凝的最新要点。近期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篇综述共为我们总结了15个要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规范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显著降低卒中和死亡风险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及死亡的风险很高,规范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能显著降低这些风险。二、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可单独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①单独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对于非瓣膜性房颤和稳定的冠心病而言是合理的;②针对有高风险的冠脉病变患者,仍然可以加用阿司匹林。PCI术后的非瓣膜性房颤;③患者要求“三联治疗”,即口服抗凝药物加双重抗血小板药物;④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则应把握好剂量,使INR值保持在2.0~2.5;也可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⑤对于合并有外周血管病变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选择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原则与合并稳定型冠心病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一致。三、未充分抗凝的患者,复律增加5%~7%血栓事件风险①对于一个月之内未能充分使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施行复律则血栓性事件的风险增加5%~7%;②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时潜在脑损伤的风险增加,但是其临床意义和可能的机制未明;③维生素K拮抗剂依然是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复律时常规应用的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也是安全并且独具优势的,但是依然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④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施行射频消融术时,华法林是标准的口服抗凝药物,也可连续使用达比加群、阿派沙班、利伐沙班等,也可间断使用华法林并肝素桥接过渡。四、机械瓣或瓣膜病性房颤不宜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①机械瓣膜患者或是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不宜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而应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②合并有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反流以及主动脉瓣狭窄的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维生素K拮抗剂相对而言是安全有效的。五、华法林更换为新型口服抗凝药时应评估出血风险和并发症①维生素K拮抗剂能显著降低血栓性事件,且出血风险低;②华法林长期使用抗凝效果显著,如需更换为新型口服抗凝药则应全面评估出血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并且要考虑患者本人的意愿。六、新型口服抗凝药用于仅合并一种卒中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证据少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即便只合并一种卒中危险因素(性别除外),其卒中风险会极大地增加。因此这类患者可使用口服抗凝药物,但是达比加群和阿派沙班的临床实验数据还相对不充分。七、首次发现房颤时应充分考虑卒中风险非瓣膜性病变患者在首次发现房颤的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其发生卒中的风险,及时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用。所谓贪多嚼不烂,今天就先学到这吧,下期我们再继续学习剩下的要点。
下课O(∩_∩)O
编辑:郁一波,方任远
转自:《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