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儿腹泻,中医学认为是由于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弱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其主要的病变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人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及脾胃虚弱等为常见。小儿脏腑稚嫩,藩篱不固,易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受邪困,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成泄泻,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脾虚则健运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乃致合污而下,成为泄泻。
我们今天会和妈妈们讨论的只是其中轻、重度腹泻以及慢性、迁延性腹泻的家庭推拿治疗。而变证一般属于较危重的情况,不是家长们在家可以独自处理完好的,故在此我们不做讨论。
首先我要说一下如何从表面现象判断孩子的腹泻的轻重程度,当然这里所提到的并非是百分之百可以通过此确定,这只是个初步的判断方法,医院里必要的血液、排泄物、医学影像等检查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下医院就诊的情况。
1、就大便次数而言,不管是何种便质,只要每天大便超过10次。
2、如果是单纯水样便或是大便浑浊如淘米水只要超过3次。
3、只要发现大便带有赤白脓血的。
4、暗红色果酱便。
5、大便伴有大量黏液的。
6、大便颜色苍白的。
7、伴有明显剧烈腹痛或阵发性剧烈腹痛的。
8、伴有明显发热的,发热超过38.5度。
9、伴有剧烈呕吐的,呕吐超过3次。
10、伴有明显神志异常,比如哭闹剧烈的。
11、腹泻症状持续加重者或持续3天未见缓解者。
再就是如何评价患儿的脱水情况,一般来说轻中度的脱水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的液体疗法治疗,重度脱水必须通过静脉补液。下面我用两个图标说明相关情况。
有关小儿腹泻的家庭推拿主要是以下几个特殊穴位,这几个穴位对轻度腹泻具有好辨识、好操作、疗效好的特点,可以作为家长们治疗腹泻的一个套路来掌握。针对治疗小儿腹泻的兼证,如发热、呕吐,我也会有所介绍。
第一组是止泻四法:龟尾七节,摩腹揉脐
1、龟: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次数)100到300次。
2、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法和推下七节法。(次数)100到300次。
3、腹:
位置:脐周大腹部。
操作: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次数) 分推100到200次;摩腹5分钟。
4、脐:
位置: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两手拇指和食、中三指抓住肚脐抖,掌根振颤。(次数) 揉100到300次,摩5分钟。
第二组是门穴
1、板门:脾胃之门(1)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2)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次数)100到300次。
(3)适用:
(一)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掐板门治晕车。
(二)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2、二扇门:腠理之门
(1)位置: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2)操作: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次数)掐5次;揉100到500次。
(3)适用:掐揉二扇门能发汗解表,退热平喘,是发汗的有效方法。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
3、箕门:水道之门(1)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2)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次数)100到300次。
(3)适用:有较好的利尿作用,用于尿潴留、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
以上的穴位就是治疗小儿腹泻的通用套路,针对家长来说,完全够用了,下面我会再讲一下有关小儿腹泻兼轻度发热常用的保健推拿穴位:
1、天门(攒竹)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揉肾纹、清天河水等合用。
3.太阳
定位:眉后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30-50次。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应用:推、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
7.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应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可治神昏烦躁等症。
这几个穴位可以按顺序做下来,除了清热以外这几个穴位的安神定惊的效果也是非常好。
看到这里大多数家长妈妈应该都会感觉好像已经比较明白了,可以动手操作了,确实如此,这些穴位的特点就是比较容易找,比较容易操作,针对轻症的腹泻、发热如果推拿手法不是很离谱,推拿时间足够的话,效果肯定不错,
但是我们前面小儿推拿培训班的学员们肯定有人会问,既然这几个穴位这么简单,当时培训我们的时候为什么不重点讲这几个呢,为什么还要讲三字经流派的辨证、选穴、手法,而且三字经流派的辨证比较难,手法又比较难掌握,比较难练习熟练,我们是不是有点舍易求难呢?
事实上,我可以简单的告诉大家,这些穴位推拿能起到的作用,三字经一定能做到,但是,三字经能起到的有些效果是这些穴位所做不到的。在临床上,大家现在一定会经常遇到好多在别的小儿推拿师做了好几周的腹泻孩子一直不见好转,但是到了你们那里,你们用三字经的辨证和手法来治疗,时间短的1天、两天就很明显见效,时间长的也不会超过5、6天就能痊愈,这就是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经久不衰,愈来愈被更多人认可和推崇的重要之处。
对于大多数的宝妈来说,让她们在繁重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之外再进行比较高难度的推拿手法练习和培训是有难度的,所以今天我们讲了最容易掌握的几种推拿,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同时也欢迎想系统学习小儿推拿的朋友们咨询。
中医王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