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AHA大会预热之高潮篇

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开幕在即。昨日,小编已为您梳理了13日开幕式当天的精彩看点,今日将继续为您介绍14日的重要日程,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内容吧。

首先,中午12:30的“NobelLaureateLecture”是本届会议的重要亮点。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主任JamesE.Rothman教授将带来精彩演讲。

年AHA首次颁布了理想心血管健康指南——“Life’sSimple7”,即通过7项指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从而达到理想心血管健康。本次AHA年会邀请了多位专家从健康的饮食模式、综合体育锻炼、工作行为与环境、中低收入国家的心血管疾病预防、“Life’sSimple7”实施的理想与落差等角度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2个“ClinicalScience:SpecialReports”专场,分别聚焦细胞治疗与心血管疾病的全球挑战。此外,心脏瓣膜疾病研究进展、PCSK9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角色也是会议推荐的精彩看点。

当天最受瞩目的是第二个LBCT专场——开拓心脏干预的未来,届时将揭晓4项临床研究的最新结果。

1ART研究:单侧或双侧乳内动脉移植的对比

ART研究由牛津大学DavidTaggar教授发起,旨在对比双侧乳内动脉(BIMA)搭桥和单侧乳内动脉(SIMA)+静脉搭桥对主要心血管结局的影响,共纳入例患者,是目前该方面最大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一年的研究结果显示,BIMA搭桥与SIMA搭桥具有相似的临床结局,BIMA组患者需要进行胸骨损伤修复的患者增加1.3%,该结果展示了BIMA搭桥作为常规治疗的可行性。

首都医科医院张铭教授表示,该研究提出并试图解决一个重要且争论多年的问题,意义重大。目前为止,仅公布了一年随访结果,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势。然而,要观察一种技术或治疗是否具有治疗价值和意义,要观察其长期的随访结果,而不是短期。初期结果至少表明:BIMA移植技术也是安全可行的,并不劣于SIMA+静脉组。我们期待并相信其10年研究结果将确定BIMA是否能够降低死亡率和再治疗率,使患者真正长期获益。随着获取乳内动脉或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的提高和进步,真正实现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或成为可能,进一步使患者更多受益。本届AHA即将公布的5年随访结果同样值得期待。

另外,张铭教授还指出,CABG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相比较药物、支架植入治疗方法,CABG具有开展时间早、长期疗效确切、再住院率低等优点,特别是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桥(LIMA-LAD),其10年通畅率高于90%,地位毋庸置疑,但缺点是动脉桥由于种种原因使用受到限制,而目前应用最广的大隐静脉桥远期通畅率远不能与LIMA-LAD媲美,静脉移植血管退化或再闭塞率很高,这促使外科医生去探索其他动脉血管,所以全动脉化CABG可能是未来的趋势和努力研究方向。

心脏外科医生试图选择过桡动脉,由于其易获取,管径大小合适,且是肌性动脉,故很多外科医生主观相信桡动脉远期通畅率要优于静脉桥,但研究却提示桡动脉桥尚未达到LIMA桥的理想的远期通畅率,桡动脉桥在CABG应用方面尚无充足证据证实。与静脉桥相比,桡动脉桥术后早期发生问题的几率似乎仍较高,桡动脉桥的获取技术及痉挛预防都是外科医生面临的技术问题,在这些技术问题得到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之前,LIMA及大隐静脉血管桥仍是目前CABG中最具广泛适用性的选择。

与桡动脉类似,人们也一直在探索研究BIMA移植,但使用BIMA作为移植血管一直未被接受作为标准的治疗,其利与弊已有争议多年。多项回顾性研究显示:与静脉桥相比,BIMA在减少死亡的长期风险和晚期心脏事件明显有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文献报道和真实世界中临床实践差异较大。BIMA在美国的使用率仅约4%,欧洲为12%左右。隐静脉因容易获得,长度适合和易于操作、获取等,仍然是广泛使用的移植物。BIMA移植因易增加胸骨裂开的潜在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引起血流竞争(尚存争议),可导致移植血管闭塞的发生率更高等未推广使用。目前,常适用于年龄较低者、双下肢隐静脉曲张或下肢已经历过手术者等条件受限的病例。

2FUTURE研究:FFR与CAG指导多支冠脉病变,孰优孰劣?

在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使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判断存在功能缺血的罪犯病变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血流储备分数(FFR)可以提供缺血证据,明确多支病变罪犯血管,定位具体病变位置。然而,FFR在指导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方面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且既往研究样本量较少且多为观察性研究。

FUTURE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旨在比较CAG与FFR指导处理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该试验预计入选≥18岁、经CAG显示至少2条血管狭窄≥50%的多支病变患者例,随机分入CAG组或FFR组。研究者将基于CAG和FFR评估结果,选择最佳治疗策略(PCI或CABG),以获得完全血运重建。

3PIONEERAF-PCI试验:利伐沙班和华法林在PCI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房颤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然而,截至目前,在此类患者中如何进行抗凝的数据有限。PIONEERAF-PCI研究是第一个评估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治疗PCI术后房颤患者在三联抗栓治疗中,出血并发症风险的随机对照研究。

PIONEERAF-PCI试验旨在比较PCI术后房颤患者进行利伐沙班(两个剂量水平)或华法林加单抗或双抗治疗的差异。研究预计纳入例房颤患者,随机分入3组,分别接受利伐沙班15mgQd加P2Y12受体阻滞剂、利伐沙班2.5mgBid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华法林加DAPT,预计随访12个月。治疗6个月之后,后两组的给药方案分别改变为利伐沙班15mgQd加小剂量阿司匹林、华法林加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终点为发生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大出血、需要治疗的出血和小出血)。次要终点为发生有临床意义的出血、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支架内血栓)、其他不良事件及出血组成的复合终点。结果如何?敬请期待。

4

GERMANY研究:主动脉狭窄手术中危患者,TAVI与SAVR的对决

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下,老年瓣膜退行性变发病率不断上升,主动脉狭窄(AS)已成为老年患者接受瓣膜置换的首要病因。随着介入技术在瓣膜病治疗领域的进步,尤其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的发展,对以往的外科治疗“金标准”——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提出了严峻挑战。

PARTNER系列研究已证实,TAVI可作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且外科手术风险较高患者的替代治疗,其不仅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且能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德国的主动脉瓣注册研究(GARY研究)共对例患者随访1年,结果同样显示,高危患者TAVI和传统外科手术换瓣结果相似。

但对于TAVI的适应证能否扩大于中危人群,还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公布于ACC年会的PARTNERⅡa试验显示,外科手术风险中危患者中,使用第二代球囊扩张型瓣膜(SapienXT)进行TAVI的效果不劣于SAVR;而PARTNERIIS3试验1年结果表明,手术中危患者应用第三代球囊扩张型瓣膜(Sapien3)进行TAVI与比SAVR更优,这无疑为中危患者中TAVI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本届AHA上LBCT将公布GARY研究中危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该研究结果会是TAVI适应证扩大的强心剂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岑聪郭雪梅┆美编柴明霞┆制版潘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dwh/97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