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关秋季养生的论述中有“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季的三个月(农历七八九月),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同时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平和,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种以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说明秋季养生就是适应秋天“收气”的道理。若违背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气,使阳气在冬天不能潜藏,会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一、秋养阴,养收气

1、养阴气:

秋季是夏转冬的过渡季节,由凉而渐寒,就是说秋天阳气开始下降,阴气渐盛,中医讲究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从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调养、健身和防病,从而达到养生和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医强调,秋季养生宜养阴。中医认为,四时八序,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华夏长,秋实已成,粟黄粱红,一派丰盈。自然界万物因成熟而阳承收敛,阴精内蓄,及至严冬,天寒地冻,万物蛰伏,阳气潜藏。人体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就必须在秋冬之际顾护阴气,使其收敛潜藏,以为来年生发的物质基础。对于春夏伤阴耗津、阴虚津亏者,更可抓紧秋冬时机养阴生津,以调整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这种适应四时阴阳,顺从生长收藏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就是《内经》“秋冬养阴”的真谛所在。

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饮食原则,寒凉调和为搭配要领。

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减小,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急剧。因此,平时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在饮食上,要尽可能少食用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因为,秋季天气干燥阴冷,人体内的水分相对减少,加之人因饮水不足,进食烘烤食物、火锅、饮酒祛寒等,均会加重体内“阴分”的不足。如果不注意人体内“阴分”的调节和补充,便会引起心血管、肠胃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所以,在秋季宜注意“养阴”,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秋天养生,一方面要根据自然界阴气渐旺的规律,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抗病延年;另一方面要为冬季六个节气打好基础,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在秋季6个节气不要损伤阴精之气,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冬养阴”。

2、养收气: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的的果实在秋季成熟。果实的阳气收进了种子,人的阳气也应收进体内。人只有把阳气聚足,才会形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才会在冬天不受寒邪的侵袭。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天是收敛的季节,所以在秋天一定要养收敛之机。“容平”就是容纳,盛平的意思。“天气以急”这时天上的气为燥气,所以我们到秋天的时候会觉得秋高气爽,因为节气的变化在这个时候以燥气为主。夏天我们的衣服会很潮湿,可一到秋天,衣服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燥气的收敛功能在发生作用。

顺应秋季的收养之性,人体该如何养收气呢?

1)精神养收:

秋天,肺气虚时,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耐受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老龄朋友特别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遇事不要激动。清静养神法是古代精神养生的最基本方法,《医钞类编》中指出:“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所以,要保持精神清静,摒弃烦忧,排除杂念。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这些都说明思想纯正、精神内守、内无杂念能够强身益智而不得病。清静养神的关键在于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即凡事不躁动亢奋,“心要清明,性保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以适应秋季天地之气收敛内藏之特征,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和内敛,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2)食物养收:

肺属金,主收。《素问?脏气法时论》上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以及多多补充水分。

3)起居养收:

秋季的起居亦应随阳气的收敛重新调整。秋令气温多变,应多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加减。秋季是夏转冬的过渡季节,由凉而渐寒,就是说秋天阳气开始下降,所以说“天气以急”。一般说来,人的阳气不足,就可以借助夏天阳热之气以温养阳气,阴精不足的人也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气以涵养阴精。秋虽凉而寒将至,衣被要逐渐添加,不可一下加得过多,以帮助人体逐渐适应阳气内收过程,俗话说:“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从睡眠和起床时间养收气来看,《内经》提出了“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即要求人们在晚上早睡,早晨与鸡鸣时间同时适当早起,这是保养收气的起居法。

二、秋当防燥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从六个节气来讲,以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即秋分之前,有夏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此期间多感身体发热、出汗、日干而渴、咽干或痛、干咳无痰等;而秋分之后,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此期间多感身体发冷、头痛无汗、口不渴、鼻塞、咳嗽有痰而少等。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即所谓“燥胜则干”。秋天气候干燥,人体会出现口、唇、鼻、咽等感到干燥,咽喉肿痛,皮肤干涩、发紧、脱屑,烦躁不安等不适症状,这种症状医学上称为“秋燥症”。西医认为,秋燥症多与内分泌失调、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中医认为,燥是秋季主气,燥易伤津,更易侵入肺,涵养阴气的关键在于防燥护阴。“燥者润之”。燥分内燥,外燥两种。外燥是外感燥邪致病,内燥是内脏津液亏损之证。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饮食正要》中说:“秋气候,宜食麻以润其燥。”故秋季饮食宜选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应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甘蔗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并要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等辛味之品,防止耗伤阴血津液而加重口唇干燥的感觉。秋季各种瓜果丰收之时,如果富含水分的水果如雪梨、荸荠、龙眼肉、苹果、葡萄等来帮忙,你会欣喜的发现,可恶的秋燥几乎消失的无影无踪,对健康大有益处。但秋季气候渐冷,瓜果也不宜多食,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同时秋天应该以少洗澡为宜,以避免皮肤干燥,而发瘙痒症。由于秋天秋高气爽,气候干燥,所以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最好吃些雪梨,鸭梨,生食能清火。蒸熟能滋阴,有条件的不妨吃些秋梨膏、养阴清肺膏等滋阴润肺之品,对于防燥均有益处。

秋天气候的基本特点是干燥。空气中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常使皮肤干裂、口干咽燥、大便秘结等。需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适当补充水分,并避免剧烈运动造成大汗淋漓,致使津气耗散。预防秋燥症,一是要注意饮食调养,多吃些养阴润肺、生津清燥的食物。二是勤习吐纳,防燥保健,即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唾液满,徐徐咽下。三是勤饮水,每日保证饮用~毫升水,不待口渴即饮,增加体内水分。

三、秋应养肺

对于秋季养生,我国古代的许多医学著作都有过精辟而又独到的论述。养生学家们普遍认为:秋季养生,当以养肺为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谈到秋季养生时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以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之,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这一论述强调了秋季养肺的重要性,认为人在秋季如果违背了养生的规律,就会伤肺,当冬天来临的时候,一个人也就会缺乏抗病和抵御严寒的能力。《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也认为秋季的饮食调摄要以养肺为主:“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认为人在秋季要少食葱、蒜、姜、辣椒等辛味之品,多吃酸味的水果蔬菜。酸味不仅有利于养肝,还有利于肺气肃降,少辛是为了防止肺气宣发太过,有逆于秋天的肺气肃降之性。养生学家们还认为,秋季的饮食应以温食为主,少吃寒凉的食物,因为温食对于肺和胃都有养护的作用,凉食则易伤及肺、胃,正如《内经》所云:“形寒、寒饮则伤肺”。秋季养肺,在饮食调摄上还要注意养阴清燥,润肺生津,因为秋季主气是燥,如果饮食过于辛热,燥烈,则会损伤肺津、肺阴,所以在温食养肺同时要滋润养肺,适当食用雪花梨、蜂蜜等。此外,还应注意情志调谐来养肺。秋季草木凋零,大自然开始显露出肃杀凄凉之象,一个人如果把握不住自己的情绪,便很容易生出悲秋之感,情绪变得忧郁寡欢。而悲伤恰恰是养肺的大忌,容易使人精藏不固,患下咳喘等毛病。

中医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规律,总结出了“秋季易损肺气”的理论,提示人们,在秋季应注意适应天气的变化,好好保护肺气,避免发生感冒、咳嗽等疾病。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养肺、护肺的目的呢?

1.摩鼻、浴鼻以护肺:

中医理论认为,肺开窍于鼻,肺与鼻相通。入秋后,不少人的鼻腔黏膜对冷空气的刺激不适应,常发生伤风、感冒、流涕,甚至伤及至肺。因此,除了治疗外,经常按摩鼻部很有好处。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双手拇指外侧滑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迎香穴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每天摩鼻1-2遍,可增强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感冒、鼻塞不通。同时须注意鼻部的清洁卫生,戒除挖鼻孔的坏习惯,应常进行冷水浴鼻练习,方法是将鼻浸在冷水中,闭气不息,少顷,抬头换气后,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复3-5遍。亦可用毛巾浸冷水后敷于鼻上。长久练习,对调养肺气、预防鼻塞、流涕、伤风感冒大有裨益。

2.常笑能宣肺:

笑一笑,十年少。笑是一种健身运动。它能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胸肌伸展,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消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使肺气下降、与肾气相通、增加食欲。清晨锻炼,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人足量的大自然中“清气”,呼废气,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心肺气血调和,保持人的情绪稳定。

3.主动咳嗽以清肺:

肺是人体最容易积存毒素的器官之一,环境中的灰尘、金属微粒,有害气体等均会通过呼吸道侵入支气管和肺泡,既损害肺部,也会从这里潜入血液,“株连”全身,没事时咳嗽几声,也可有效“清扫”。有条件的,每天早、中、晚到室外清新的地方做深呼吸,吸气时慢慢抬起双臂,使气流从口鼻喷出,如此反复8-10遍,每做完一遍,都要进行数次正常呼吸,防止过度换气;每天坚持做,肺部可保持清洁通畅。

4.饮水以润肺:

秋燥之季,人的皮肤每日蒸发的水分在毫升以上。因此,补水是秋季养肺的重要环节。一个成年人每日水的生理需要最低限度为毫升,秋季要相应增加毫升,才能保证肺及呼吸道的滑润。秋季饮水有一定的技巧,即一次不宜大量快速的饮水,要缓慢多次少饮,最好在清晨锻炼之前,晚上睡觉之前各饮毫升,白天两餐之间可饮毫升左右,如此有利于肺脏安度金秋。

5.通腑气以肃肺: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不通则可影响气的肃降,导致肺气上逆,气道不利。临床上大多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都有大便秘结的症状,而通过通大肠不仅能降肺气、泄浊阴,还有利中焦、调脾胃之效。除活动外,生活中应常吃猪血,因为猪血里的血浆蛋白质经人体胃酸和消化液中的酶分解后,可产生滑肠作用,能与侵入人体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结合并随大便排出体外。新鲜蔬果、蜂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不仅可润肠通便、又能治肺补肺。古人常说:“若要长生,肠中常清”。

6.戒烟以保肺:

肺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不断吸入大自然的清新之气,以保证脏腑功能活动的需要。吸烟是导致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据测定:吸烟有耗伤肺阴,“助热留邪”之弊。近年大量研究资料证实,吸烟可降低肺的换气功能和抗病力,使上呼吸道感染率明显增高;吸烟还与肺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应大力提倡戒烟以保护肺功能,减少疾病发生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

7.药食以补肺:

秋燥易伤津耗液,使人患口干目赤、声嘶咳嗽、尿少便秘等肺虚症状,可服用滋养肺阴的百合、沙参、银耳、麦冬、石解、玉竹、虫草、阿胶、山药、黄精等中药。民间常用桑叶、豆豉、浙贝母、梨皮各3克,沙参6克,杏仁、山桅皮各4.5克煎汤饮或麦冬30克煎水代茶饮。秋季进补宜先调理脾胃,在酷热的夏季,人们由于频频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勿贸然进补。大量进食补品也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脾胃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特别是体虚之人,骤用补药或补品,势必难以消化吸收,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的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蛋类、山药、红枣、莲藕等食品以调理脾胃功能。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很多,如芝麻、梨、木耳、萝卜、蜂蜜、甘蔗、蕃茄、柿子、豆腐、香蕉等。还要适量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及牛奶等饮料,饮食上还应注意暖腹,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滋腻厚味之品。

8.吐纳可健肺:

中医素有“肾液为唾”之说,认为唾液的盈亏与肾的盛衰息息相关。据此每日清晨洗漱完毕,于静处闭目养神片刻,然后叩齿36下,用舌头在口中搅动,待口中唾液满时,鼓漱3遍,分3次咽下,并用意送至丹田,再缓缓将气从口中呼出,呼气时口唇微张,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6次,稍停片刻,两手握拳,左右各做3次,此法早晚各做一遍,对预防秋燥大有益处。

四、“秋冻”保平安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冻”也是中医一直强调的一种养生方式。“秋冻”意思是说,虽然到了秋凉时节,不要马上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即使是晚秋,穿衣也要有所控制,做到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可以避免因多穿衣而导致的体热出汗、阴津耗伤、阳气外泄,顺应了“秋收”的养生需要。同时由于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们不过早地添加衣服,可使人体的抗冷机能得到锻炼,增强御寒能力,又利于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中医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同步,生命才能有序。夏去秋来,凉风习习,虽凉还不至于寒,人们还能耐受,不妨经受一点锻炼。这和让小孩常常“三分饥与寒”是一个道理。如果观一叶落而知秋,早着裘棉,那时穿上去就脱不下。随着寒冷的加剧,就会越穿越多,御寒的能力就越来越差。那些冬天下水游泳的人,为什么那么经冻呢?他们不就是从秋天开始天天锻炼挨冻,逐渐增强体质,适应气候变化的。所以,“秋冻”乃是含有积极意义的健身办法,是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的秋天养生方法。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贪图安逸,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与大自然失去了和谐,从而容易染病。因此,人们应该重视对大自然的适应。秋天是人们锻炼御寒能力的最好时机,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进一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加强,有效地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即使患病,症状也较轻,恢复也较快。同时,加强“秋冻”锻炼,还能提高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提高抗寒能力。“秋冻”既是顺应自然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良方。

“秋冻”可以使机体的物质代谢加强,对脂肪的分解、吸收、利用均可得到加强,随之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利于增强人体的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还使得人的血管弹性增强,血液流量增大,改善心肌功能。由于“秋冻”使人体耗氧量增加,基础代谢也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理解。譬如运动锻炼,要讲求耐寒健身,增强身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炼时记住一个“冻”字,不要汗出淋漓;感到周身发热却尚未出汗、此时即可休息一下,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如爬山登高,不求多高多远,跑步不求多快多长,洗澡也不要浴水太热.能冷水浴者,秋天要坚持冷水浴。这些都是符合“秋冻”原则的,是秋季养生的良法。

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若对老人、小孩,由于其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秋天天气多变,有寒热之异,温燥、凉燥之别,故还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古语云:“饮食以调,时慎脱著”;“避色如避难,冷暖随时换”,指的就是要随时注意根据气候加减衣服。秋季有时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要保持体温恒定,就应多预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

“秋冻”和“春捂”是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秋冻”是耐寒锻炼的一种体现。但是,秋季,特别是深秋时节气温、风速、气压等变化大,不利于一些疾病的控制。所以,对于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秋冻”要适度,甚至不仅不宜“秋冻”,相反还要注意保暖:

第一,心血管病患者。深秋时节的低温和多风是心脏病的诱发因素。这是因为,人体要抵抗低温,必须把血液从皮下血管送到身体内部保存能量,这就导致血管紧张,血压增高,心脏搏动加快,势必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脏缺血、缺氧加重。如果此时再逆风行走的话,就会使心脏的冠状动脉更加缺血、缺氧,造成冠状动脉收缩,附壁血栓或者动脉硬化栓子脱落或破裂,从而阻塞冠脉血流,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忌受冻或长时间逆风行走。

第二,溃疡病患者。患有溃疡病的老年人忌“秋冻”。因为,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有的胃溃疡再次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所以,患有胃溃疡的老年人到了秋凉时节,就应注意保暖。

第三,脑血管病患者。患有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更忌受冻。因为,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脑部负荷加重,容易引发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第四,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这类疾病患者忌“秋冻”的原因是,深秋的寒冷空气会对他们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者小气道的痉挛,使得这类疾病复发或加重。

第五,老寒腿患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老寒腿老年患者,常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腿部酸麻胀痛或沉重感,在受寒时症状加重。老寒腿属中医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出现关节疼痛,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蹲立时疼痛加重。患有本病的老人,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的保暖,自然忌“秋冻”。

五、秋应小劳和运动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转凉,草木萧条,风高物燥,秋风劲急,需防秋燥,应注意体内精气的收敛养护,活动量应减少,避免大汗淋漓,否则阴津耗伤,阳气外泄,削弱机体抵抗力。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最佳时间。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于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秋天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特别是老年人,趁着金秋,结伴去野外旅游,登高远眺,饱览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保持人老心不老的年轻心境,将所有忧郁、惆怅都丢到一旁,拥有愉悦和谐的心情,焕发出青春少年般的无限活力。不过,秋季需防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所以锻炼时,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免出汗太多,致使津气耗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dzz/128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