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现状发展

作者:中医院宋光远吴永健杨跃进。本专题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独家策划,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杨跃进教授

自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vereplacement,TAVR)进入临床,主动脉瓣狭窄(aorticstenosis,AS)患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过去,无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手术(surgicalaorticvalvereplacement,SAVR)机会的患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或球囊扩张术,现在TAVR已经成为高危手术风险患者的一种选择。西方国家早在年就开展了基础研究,年完成首例动物试验,自年法国医生AlanCribier完成了首例人类TAVR,至今全球已完成,例以上手术。中国TAVR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西方,临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年开展动物试验,医院葛均医院高润霖院士带队,率先开展了中国前3例TAVR。截止到目前,有约20家医院开展,共完成余例。其中3-5家医院具有独立手术能力,完成手术在例左右。医院、医院、浙医院医院等担任了全国的培训工作,有序地推动中国TAVI的发展。

瓣膜研发

瓣膜与TAVR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紧密相关。目前国内应用的瓣膜既有进口也有国产。

我国临床上首先应用的是CoreValve瓣膜,国内完成超过例,然而其第二代瓣膜CoreValveEvolutR尚未向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申请进入临床试验。SapienXT瓣膜已向CFDA申请上市前临床试验,计划完成60例,包括10例经心尖途径。Lotus瓣膜今年下半年将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预计明年在我国开始上市前临床试验。

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瓣膜也在不断发展。Venus-A应用猪心包制作,是国内第一款完成上市前临床试验的瓣膜。医院高润霖院士牵头,共纳入例受试者。结果显示,手术成功率97%,30天死亡率5%,1年死亡率6%,卒中发生率1%,永久起搏器置入率19.8%,中度以上瓣周漏发生率10%,急性肾损伤发生率2%,大出血发生率3%。临床上目前已有例AS患者应用Venus-A瓣膜。J-Valve经心尖途径置入,已完成例(AS占60%,主动脉瓣反流40%)。结果显示,手术成功率93.5%,30天死亡率4.7%,永久起搏器置入率2.8%,预计今年可完成上市前临床试验。VitaFlow是应用牛心包制作的瓣膜,3年前完成试验设计,半年前进入临床试验,医院葛均波院士牵头,已完成例,30天死亡率2%,卒中发生率1%,起搏器置入率16.3%,预计年完成上市前临床试验。TaurusOne也是牛心包瓣膜,输送系统与Venus-A不同,目前已进入审批程序,预计明年初开始临床试验。

术前评估

术前瓣膜解剖及功能评估主要通过心脏超声和计算机体层摄影(CT)进行。早期应用的经食道超声(TEE)已逐渐被经胸超声取代。CT在瓣膜解剖学评估和瓣膜大小选择中起着核心作用,医院已成立TAVR核心实验室,医院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TAVR麻醉与国际发展趋势相同,由早期的全麻转变为目前的局麻加镇静,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入路选择

目前,TAVR可选择经股动脉、心尖、升主动脉、颈动脉、下腔静脉及锁骨下动脉入路。我国80%~85%的TAVR患者使用经股动脉入路,由心内科介入医生完成。经心尖和经升主动脉入路由心外科医生完成,其中升主动脉入路缺乏专用输送系统,我国仅完成20余例。锁骨下动脉入路仅有几例,主要由于国人锁骨下动脉内径小。股动脉入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入路,随着输送系统内径不断减小,未来90%以上患者可选择股动脉入路。TAVR术中瓣膜放置通过造影导管指导定位,目前医院正尝试通过动态CT及四维超声为精确定位提供进一步指导。

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TAVR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TAVR需团队协作,医院已根据指南要求建立了TAVR多学科心脏团队(MDHT),但团队协作仍需不断磨合。部分中心缺乏杂交手术室,而常规导管室不便于紧急情况下外科参与。其次,TAVR影像学评估缺乏专业团队,无论超声还是影像科医生均需特别培训。第三,缺乏重要辅助器材,如TAVR专用钢丝和球囊。第四,中国AS患者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发生率和主动脉瓣钙化程度高,而严重钙化是影响手术成败及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需要专用瓣膜才能获得满意效果。第五,瓣膜设计方面,国际上第二代、第三代瓣膜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虽然我国自主设计的瓣膜总体表现满意,但仍有不少改进空间。最后,新开展TAVR的中心在患者选择方面需长时间准备,国人高龄患者较西方高龄患者身体素质更差,虚弱指数更高,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恰当的患者选择可为手术成功奠定基础。

虽然中国TAVR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但随着政府、医生、患者和厂商的不断努力,未来将在诸多方面取得进展。首先,预计3年后将有3~5种瓣膜在国内上市,医院开展TAVR。随着新一代瓣膜进入临床,手术成功率将不断提高,并发症将不断减少。其次,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牵头的TAVR登记研究可反映中西方差异,国际会议上将出现更多中国声音。第三,由医院吴永健教授牵头开展的多中心“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队列研究”可为国人瓣膜病特点及新一代瓣膜设计提供数据支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TAVR的发展将取得飞跃,得到普及,成为AS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dzz/128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