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话说心脑健康

心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它是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阻塞所引起,属于慢性病,它的高致死率及致残率让人生畏。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

气候变化对心脑血管病的影响

心脑血管病可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吸烟、酗酒、缺乏活动及饮食营养不合理等危险因素造成。心脑血管病多见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患者,过度疲劳和情绪剧烈波动为诱发因素。因此,有效的治疗和控制高血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环节。

不过,气候的变化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调查,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心脑血管病发生在秋末冬初气候骤变的时候。这是因为:(1)低气温可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2)寒冷的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了外周阻力,血压升高。(3)寒冷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浓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而发病。

预防脑血管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首位危险因素,气温变化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患者要注意保温,高血压患者要规范用药,科学管理严格控制好血压,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血压降得很低,血压过低也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要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定期咨询医生;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果既往有心脏疾病如瓣膜病、非风湿性心房纤颤、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要积极进行治疗;要严密监控糖尿病、高血脂症,过高的血糖和血脂对血管影响很大,严格血糖控制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发病;小中风和脑卒中病史患者要注重自我监测,小中风指头晕、头痛、活动不灵活及讲话不流利等症状持续时间短,这是最危险的一种脑血管病,有将近50%患者在5年内会出现脑梗塞;吸烟、饮酒、熬夜、吃过咸及油腻食物、体力活动减少、精神高度紧张等都是致病危险因素,改变不良习惯;要定期做健康检查,主动去查看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积极治疗内科系统疾病,必要时调整夏季的用药方案,早发现、早治疗;有明确脑血管病症状患者建议进行脑血管方面检查,早期明确病变血管治疗,保证各项危险因素的平稳运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降低。

中医防治疾病“治未病”

中医治疗极富思辩和人文医学色彩,含有丰富的哲学和辩证法思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归纳中医治疗现有“十论”,即疾病可治论、治未病论、治病求本论、医患相得论、因势利导论、三因制宜论、病治异同论、知常达变论、整体相关论、以平为期论。其中,治未病实际是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健康评价,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来制定改善目标,选用针对目标的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目的。

中医“治未病”应用于亚健康人群,可根据“治未病”理念,针对“未病”状态,给予及时、有效干预,帮助其缓解不适或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控制潜在“疾病”的发生或发展。中医“治未病”应用于慢病高危人群,将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运用到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预防,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影响,从而实现“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健康文化坚信人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愈能力,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来微细人体的阴阳平衡,按照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和生活行为,达到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

学会储蓄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和心理的完好状态。首先,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分精美的饮食,张弛无度是许多富贵病的温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痛风乃至癌症的根源即在此。这些病会削弱生命力,导致早衰及短寿。其次,还要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远离灰色的情绪,远离心灵的煎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到生理,使人们患上心身疾病。宁静祥和可使体内产生“愉快素”(内啡肽),不但使心情放松,而且可增加活力。生命在于运动,适当地运动可活跃身心,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并带来生命的活力。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人们要持之以恒地运动,否则一曝十寒就等于白运动了。反之,不运动锻炼就是在透支健康与生命。最后,人们要有健康意识、健康智慧、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要不断地学习健康知识和医学知识,学会预防疾病,提早发现疾病,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养生智慧,更重要的是善于把“知”变为“行”,实实在在地提高健康能力。

综上所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中老年朋友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合理安排生活,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作者:李庆娟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dzz/136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