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回顾
患者,男性,83岁。因“双下肢水肿2周余,胸闷气急1天”入院。
患者入院前2周开始出现双下肢浮肿,逐渐加重,由双足背发展到小腿大腿阴囊。入院前一日开始有胸闷,呈持续性,程度不重,但休息和服用麝香保心丸均不能缓解。
我院急诊查心肌标志物CK-MB6.66(0-3.61),cTnT0.ng/ml(0.-0.),肌红蛋白.4(25-58)。proBNP.8。CT:左肺下叶炎症,双侧胸膜腔积液,冠脉钙化,心包积液,腹腔积液。提示
心电图结果如下所示,根据我们以前小讲课的内容(必须跨过这道坎)你能看出他有什么问题吗?
QRS增宽,根据I、V5、V6的波形判断,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既往史
4年前因”反复胸闷十余年,加重一月余”行冠脉造影提示“三支血管严重狭窄病变,RCA段CTO(完全性闭塞),建议CABG。”未行手术治疗,予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稳定斑块等内科保守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其他:高血压病三十余年,血压控制可;有高脂血症。
传染病史:否认肝炎史。否认结核史。
手术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年跌倒后左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T:37.0℃,P:92次/分,R:12次/分,BP:/74mmHg。SpO2:90%。
高枕卧位。口唇紫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
颈软,颈静脉无怒张。
听诊双肺呼吸音低,及散在干啰音,及哮鸣音。
HR92次/分,律欠齐,可闻及早搏。
腹膨隆,触诊不佳。
全身浮肿,双下肢水肿明显,阴囊水肿。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21U/L,天冬氨酸转氨酶:17U/L,总胆红素:7.90μmol/L,白蛋白:40g/L
肾功能:尿素:9.20mmol/L↑,肌酐:μmol/L,尿酸:0.mmol/L↑
电解质:钾:3.50mmol/L,钠:mmol/L,
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率:1.19↑,凝血酶原时间:13↑,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8.90秒,D-二聚体:1.27↑。
血气分析+血氧分析:PH:7.50↑,二氧化碳分压:4.04kPa↓,氧分压:7.11kPa↓,氧饱和度:90.50%↓,剩余碱:1.90mmol/L,标准碳酸氢根浓度:26mmol/L。
问题Q1:根据上述病史和体格检查,首先考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胸闷气急,可能为呼吸系统疾病导致,也可以是心源性的。患者先出现双下肢水肿,后出现胸闷气急,用呼吸系统疾病无法解释全部症状,肺CT结果也不支持。双下肢对称的水肿,可能的原因包括水钠潴留、低蛋白血症及静脉回流障碍,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白蛋白不低,不支持由于水钠潴留和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
患者表现为胸闷气急,心肌标志物TnT明显增高,虽然心电图未提示ST段改变,但既往病史明确提示冠脉三支病变未行血运重建治疗,因此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但由于患者无典型胸痛症状,心电图也未提示ACS,因此还需要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CT提示多浆膜腔积液。由于心包积液也可引起静脉回流障碍,进而导致下肢水肿、胸闷气急和其他多浆膜腔积液。因此心包积液也是合理的解释。
诊疗经过
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拜阿司匹林mg/d+泰嘉75mg/d双抗血小板,依诺肝素Uqd抗凝,丹参活血化瘀,托拉塞米利尿,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扩冠,喘定平喘治疗。同时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化痰治疗。
经上述治疗,患者口唇紫绀有所好转,脸部水肿及下肢水肿较前明显减退,但仍有胸闷气急。查体:血压/70mmHg,心率76bpm,律齐,心音遥远。双肺散在湿罗音。奇脉,颈静脉充盈。腹膨隆,无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水肿明显。指尖氧饱和度85-94%。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变化:
心肌酶谱(入院第二天):乳酸脱氢酶:U/L↑,肌酸激酶:U/L,CK-MB:12U/L。
心肌酶谱(入院第三天):肌酸激酶:U/L↑,CK-MB:15U/L,乳酸脱氢酶:U/L↑,a-羟丁酸脱氢酶:U/L↑。
心肌标志物(入院第二天):肌钙蛋白T:0.ng/ml↑,肌红蛋白:.50ng/ml↑,CK-MBmass:5.66ng/ml↑,
心肌标志物(入院第三天)::肌钙蛋白T:0.0ng/ml↑,肌红蛋白:.40ng/ml↑,CK-MBmass:3.77ng/ml
NT-proBNP(入院第二天):.40pg/mL↑。
NT-proBNP(入院第三天):1pg/mL↑。
问题Q2:患者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的表现支持ACS的诊断吗?
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且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无动态变化,心电图仍无异常,目前诊断ACS依据不足。患者的症状应由其他原因解释。
随后进行的心脏超声检查(图1)提示:左室肥厚,左房增大。二尖瓣后叶瓣环钙化,主动脉瓣钙化。中到大量心包积液,右室前壁前方24mm。右室游离壁及右房壁可见舒张期塌陷。左心收缩功能正常,左心舒张功能中度减退。EF58%。
(图1第一次心超)
(图2心超四腔心层面,示中到大量心包积液)
根据心超结果EF58%,结合患者proBNP仅略高,诊断心衰依据不足。心超提示中到大量心包积液,于是考虑心包积液是引起体循环淤血和呼吸困难的原因。
患者随后进行了心包穿刺。抽取心包积液ml送检。
(图3抽取出的心包积液外观)
心包积液常规:颜色:(血色),透明度:(混浊),李凡它试验:(3+),红细胞:*10^6/L,有核细胞:*10^6/L,中性粒细胞:(76%),淋巴细胞:(24%)。
心包积液总蛋白:55g/L。腺苷酸脱氨酶(ADA):84U/L↑。
心包积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1.54μg/L,糖类抗原:.60U/ml↑,糖类抗原15-3:61.74U/ml↑,糖类抗原19-9:29.48U/ml,糖类抗原72-4:0.77U/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80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50ng/ml↑,前列腺特异抗原(PSA):1.03ng/ml,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0.39,FPSA/PSA:0.38,甲胎蛋白:0.61μg/L。
心包积液常见的原因有感染性、肿瘤性、自身免疫性等。患者心包积液蛋白含量偏高,李凡他试验3+,有核细胞数多,倾向于渗出液(炎症或肿瘤导致)。心包积液为血性,结核和肿瘤是常见的血性心包积液的原因。ADA偏高(ADA高于35-50U/L往往提示结核,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肿瘤标志物也偏高,考虑心包积液由结核或肿瘤引起。
为进一步明确心包积液性质,又进行了心包积液和血T-SPOTTB检查,以及心包积液涂片抗酸染色及培养。结果心包积液T-SPOTTB阳性,血T-SPOTTB阴性。
根据心包积液检查结果,考虑结核性心包炎可能性大,但肿瘤性疾病不能完全除外。目前给予抗感染、化痰、扩冠、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症状稍有改善,但心包积液仍持续产生,经心包引流管间断抽出心包积液,呼吸困难症状有所改善。与家属沟通后决定,考虑患者高龄,即使为恶性肿瘤,也不予过多治疗,同意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方案:异烟肼0.6qd+利福平0.45qd+吡嗪酰胺0.5tid+乙胺丁醇0.75qd+莫西沙星0.4qd,同时加强保肝治疗,余对症支持治疗不赘述。
按上述抗痨方案治疗约10天后,患者胸水及心包积液较前明显减少,但转氨酶有所升高(丙氨酸转氨酶:71U/L↑,天冬氨酸转氨酶:U/L↑),肌酐升高(肌酐:μmol/L↑),出现夜间精神症状。于是调整治疗方案,停用吡嗪酰胺和莫西沙星,暂时保留其余三药,同时加强保肝治疗。若肝功能继续恶化,再停利福平。治疗一周后患者心包积液消失,肝肾功能基本正常,拔除心包引流管,带口服抗结核药物出院。
(图4治疗后的心超,示心包积液减少)
讨论
1.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在ACS诊断中的意义?
但由于心梗的症状可以不典型,心电图也不一定典型,因此对于怀疑心梗的病人,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的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反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中,cTn被认为是最佳的生物标志物。
心梗的诊断标准,不管是3选2模式(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这三条中符合2条)还是1+1模式(心脏生化标志物(cTn最佳)水平升高超过参考值上限99百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①缺血症状;②心电图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③心电图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④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都很强调心肌标志物尤其是cTn的升高。
但导致cTn升高的原因有很多(见下表,摘自uptodate:Elevatedcardiactroponinconcentrationintheabsenceofanacutecoronarysyndrome),其中,导致cTn显著升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和慢性肾脏病。但在心肌梗死和心肌炎,cTn水平存在动态变化,而在慢性肾脏病则不会有明显变化。
对于有胸闷胸痛症状,同时cTn显著升高的患者,主要需要鉴别是心肌梗死还是心肌炎,略有升高的患者,甚至还需要鉴别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
所以cTn升高原因有很多,cTn升高不代表一定是心梗。那么cTn正常是否可以除外心梗?由于心梗后心肌标志物水平存在动态变化(见下图,对于cTn,心梗后3小时左右才开始升高),因此对于有不典型心梗症状的患者,如果第一次检查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无明显升高,应在4-6小时后复查心肌酶谱、标志物和心电图。如果cTnT和cTnI仍为阴性,则基本可以除外心梗。
2.T-SPOTTB检测的原理?对结核的诊断有何意义?
T-SPOTTB,全称是T-SPOT.TBassay,属于IGRA(interferon-gammareleaseassays,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一种。
由于结核感染者体内存在特异的效应T细胞,这些效应T细胞在再次受到同样的结核抗原刺激后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FN-γ。因此,通过检测结核抗原刺激后IFN-γ的分泌,可以反映体内特异性效应T细胞的有无,进而判断有无结核感染。
T-SPOT.TBassay,是利用ELISPOT(Ensyme-linkedImmunoSpotassay)的原理来反映效应T细胞分泌的IFN-γ的多少。将两种不同的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10)与分离获得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一起加入到预包被抗IFN-γ抗体的孔中,如果存在特异的效应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就能产生IFN-γ,与抗IFN-γ抗体结合,再依次加入二抗和显色液,就能直观地观察到斑点形成。斑点形成的多少反映效应T细胞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