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夫,二尖瓣置换术后,我现在超声检查提示三尖瓣又开始大量返流了,这个怎么弄?要手术吗?”
“刘大夫,有人推荐我做介入的三尖瓣的介入成形,这个可取吗?”
现在临床上三尖瓣的问题越来越多,门诊及网络上也有很多患者咨询,今天开始,我们便做一个三尖瓣的专题,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三尖瓣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三尖瓣
三尖瓣,又叫右侧房室瓣,是介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的瓣膜,主要的功能是引导静脉血从全身回到心脏后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且不会回流。
在心脏手术的早期,人们对于左侧瓣膜(二尖瓣、主动脉瓣)的研究很是精细,三尖瓣却在很长的时间内被人们所忽略,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forgottenvalve),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心脏外科的医生才发现三尖瓣的病变也会引起较为严重的问题,并开始对三尖瓣的病变及处理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虽然在治疗策略上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缺乏很规范、证据确凿的指南级别的指导意见。而目前现有的指南规范,对于三尖瓣返流的治疗指导,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三尖瓣返流有哪些原因
三尖瓣返流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瓣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我们称之为器质性返流。常见于一些先心病,如Ebstein畸形,其他的先天性发育不良等等;也见于一些感染所致的心内膜炎如毒品注射造成的三尖瓣瓣膜感染、同时还有一些风湿性三尖瓣病变,还可见于一些医源性的损伤,比如起搏器的植入造成三尖瓣的损伤等等,种类很多,但在成人外科里面,总数量并不多见。
另外一种是本身瓣叶没有问题,而是周边结构的变形造成瓣叶的牵拉从而引起三尖瓣的返流,也称之为功能性返流。相比而言,在成人心脏外科这个群体里,这常常为更为常见的三尖瓣返流的原因。比如,继发于肺心病、肺高压、先心病房间隔缺损等的三尖瓣返流;左侧瓣膜术(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后的三尖瓣返流等等。这个也是我们谈论的重点。
打个比方,就好比门关不上了,一种原因是门自己的结构出了问题(器质性),另一种是因为门框的变形,墙表面的变形对门框形成牵拉(功能性)。
细致分析下来,引起三尖瓣返流的形态学改变原因,大概分为下面两类:
右心房扩大,心房的扩大对瓣环形成牵拉,导致瓣环扩张,致使瓣叶对合不上,形成返流;
右心室扩大,对瓣叶下的腱索形成牵拉,致使瓣叶边缘下垂,对合不上,形成返流;
而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返流,在外科治疗的策略上,也是有不同的方案的。简单来讲,对于前者,用成形环对瓣环进行加固,往往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临床问题,而对于后者,在植入成形环的同时,还需要对瓣叶进行加宽处理,以重建其对合平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返流的问题。这个话题我们在讲手术策略的时候再细致探讨。
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机理有哪些
那么,这种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机理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有两种原因,容量的过负荷和前向阻力增大。前者比如房间隔缺损,有大量的血液分流到右心系统,后者比如肺高压等等,造成往前走的血流减少,更多的血液在右心系统的淤滞,淤滞的血液首先造成右心的心态学改变,无处可去,就会顺着三尖瓣往回返流。返流出现的早,右房过早分担了返流的压力,增大就很严重,返流出现的晚,右心室形态改变的就严重一些,到了病变晚期,不仅右房、右室形态都出现了改变,整个静脉系统回流都出现了障碍,造成体内大量液体在全身淤滞,表现为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腿肿等情况,而长期的胃肠道淤血造成患者胃口差,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这都是极为严重的临床表现。
那么,一起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左侧瓣膜术后,特别是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即便当时没有,为什么有些患者术后还是会出现三尖瓣大量返流呢?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左侧瓣膜术后三尖瓣大量返流,很少出现在效果良好的二尖瓣成形的患者当中,而在换瓣的患者当中更为常见,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之前我们说过,最好的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对于患者而言做不到完全的治愈,只能是一个“轻到中度狭窄伴关闭不全”的状态(我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究竟该何时做手术呢?),而在瓣膜置换术后,会存在一个隐形的前向血流受阻的过程,对于有些患者可以耐受,而对于另外的患者,可能就存在着病情进展的隐患,比如本身瓣膜选择过小,平时不注意出入量的控制、活动过于剧烈等等都会造成右心系统血液的淤滞,继发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而在没有得到规范的指导治疗情况下,三尖瓣返流会进一步进展,从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左侧瓣膜手术,在换瓣的时候,应该尽可能选择较大的瓣膜。
关于三尖瓣返流系列内容的第一期,先写到这里,后续我们会深入分享关于三尖瓣返流的临床自我管理及治疗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转发,让更多的患者知道!
考虑个人的喜好方便,大家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