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小心脏怦怦乱跳”听起来很文艺,后果却可能很严重哦!心脏有四个腔,上面两个小的腔叫“心房”,下面两个大的腔叫“心室”。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位于心房的总司令部“窦房结”指挥,通过高速公路一样的传导系统把命令传到心脏各个部位,心房的高速公路要通到心室就只有一条路,而且这条路上有个收费站“房室结”,总司令部的命令通过收费站传导到心室,心脏的泵血功能主要靠心室,因此心室的跳动次数决定了是不是会产生症状,比如心慌、胸闷、没力气、头晕等。
“小心脏怦怦乱跳”就是指小的心腔,也就是心房无规律地收缩,最常见的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怎么回事呢?心房颤动就是心房出现了很多造反的地方,总司令部的统领作用没有了,心房自己跳得特别快,要达到每分钟次以上,也就是每次跳动只有不到0.17秒,心房根本来不及完成正常的收缩运动,只能是颤抖,而心房发放的高频率命令就像有很多车子全都往收费站跑,收费站处理不了,不能每辆车都放行了,所以心房每分钟跳以上,可能心室却只有多跳,而且跳得不规整,可以理解为车辆是被随机放行的。当然每个人的收费站处理能力不同,心室跳动的频率就不一样,有的老年人收费站功能差,房颤的时候心室可能也就只有70-80跳,所以他没什么感觉;收费站功能好的人,心室跳动得就很快,可以达到每分钟次以上,那就感觉心慌、胸闷得很难受了。
心房颤动有哪些危害?
心房颤动的第一大危害就是容易中风,而且常常是大中风,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
为什么呢?正常情况下,心房接受各脏器流回来的血液,然后通过心室舒张和心房收缩促进心房的血进入心室。心房颤动的时候,心房收缩几乎消失了,血液如同从小溪流(外周血管)一下进入大湖泊,流速突然减慢,容易形成淤泥沉积,而在心脏的表现为容易在心房形成附壁血栓,这个血栓如果脱落,进入心室,再从心室被泵到全身。
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脑血管阻塞,导致中风;也有阻塞肠系膜动脉,导致突然的腹痛;还有阻塞下肢血管,出现剧烈的腿疼;也可以阻塞肾脏血管导致肾梗死;还可以出现心脏血管被阻塞,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右心房的栓子脱落还会导致肺梗塞。总之,所有的脏器都有发生栓塞的风险。由于心房直径比血管直径大多了,形成的血栓可能很粗大,因此脱落的血栓很容易阻塞外周的大血管,这也是房颤导致的中风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的原因。心房颤动的患者与没有心房颤动而其他情况都相似的患者比,中风风险增高达5倍,是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包括心衰、高血压、冠心病等)最容易导致中风的疾病。而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中风分成脑梗和脑出血)的人中20-30%都合并房颤。
心房颤动很常见吗?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发生率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另外,随着对房颤检测手段的增多,以及人们对房颤的重视,房颤的检出率也会增高。年欧洲发布的房颤指南中提到,年全世界估测房颤男性患者约达万,女性患者约达万;2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达3%;预测年,仅欧洲就将有-万房颤患者。而我国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有限,根据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老年、高血压、心衰、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肥胖、糖尿病、慢性肾病都将使房颤的发生率增加。
怎么知道我有没有心房颤动
如果你常常有一阵心慌(心跳快或跳得不整齐的感觉)、胸闷、头晕等症状,医院查心电图,或者Holter,或者可以借助一些远程心电监测仪,来捕捉到房颤发作时候的心电图。如果你是一个老年患者,特别是合并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者,你合并房颤的几率很大,建议经常检查心电图或者定期查holter来增加检出率。另外如果您因为别的原因安装了有记录功能的起搏器,也可以通过读取起搏器记录来提高检出率。
心房颤动怎么治疗?
01最理想的治疗当然是把房颤根治掉,变成正常的窦性节律(总司令部重新掌握指挥权),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们现有的房颤复律和维持窦律的手段有: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手术(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外科消融手术、杂交手术。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很低,只有20-30%左右。近十年来,导管消融手术取得了长足进展,疗效显著优于药物治疗。指南对导管消融手术的推荐也从药物治疗无效仍症状严重时才可以考虑使用,升级到阵发性症状性房颤的一线治疗,但目前消融手术的目的还是以改善症状为主,没有症状的房颤进行手术的得益少。持续性房颤患者,充分药物治疗后仍有明显症状者,也建议消融手术。如果合并心衰,那么导管消融消除房颤或减少房颤负荷,可能是打断房颤-心衰恶性循环的最佳选择。目前世界上多个房颤中心的数据表明导管消融手术后1年,70%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可以维持窦性心律(正常心律),仅50%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可以维持窦性心律。外科消融手术以及内外科杂交手术近年也开始开展,是导管消融手术的补充。综上所述,我们现有的治疗手段都不能保证根治房颤,有很大一部分房颤患者会面临反复复发的问题。
02第二个重要的治疗措施是控制心室率,也就是控制收费站的功能,不要放行太多车辆,让心室不要跳得太快,这样就能保证心脏泵血的功能不受太严重的影响,患者症状会明显减轻。绝大多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心室率。少部分患者可以考虑把收费站彻底关闭掉(房室结消融),然后在心室新建一个司令部(安装心室起搏器)。
03第三个治疗,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治疗就是预防血栓栓塞。既然房颤目前没有根治的办法,我们就要学会与它共存,怎么办呢?至少要想办法避免房颤最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中风或其他部位的栓塞事件。抗凝治疗可以想象成清理淤泥,不让它沉积下来,也就是减少房颤病人心房血栓形成的机会。这个治疗对于所有类型的房颤病人都很重要,目前的临床证据认为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具有同样高的栓塞风险。怎样选择那些容易中风的病人来抗凝呢?现在公认的办法是利用CHA2DS2-VASc评分表,男性评分≥2分,女性评分≥3分,就一定要抗凝治疗;男性评分1分,女性评分2分,建议最好是抗凝治疗;男性评分0分,女性评分1分,不建议抗凝。这个评分容易得高分吗?我来举个例子,一个75岁男性患者,尽管他除了房颤没有其他疾病,他也已经2分了,因为年龄≥75岁就是2分,所以他必须抗凝;如果一个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了房颤,也至少2份了,必须抗凝,因为≥65岁是1分,高血压也1分。通过这两个例子,是不是感觉绝大多数房颤患者都需要抗凝?对了,就是绝大多数患者都需要抗凝。现在有一些新的预防血栓的方法,比如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切除术,推荐用于有抗凝药物禁忌证的患者。
最后,要控制好房颤的危险因素,如纠正心衰,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甲状腺功能等,戒烟禁酒等。如果您有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衰病史等,建议治疗这些疾病时优先选择普利类药物、沙坦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螺内酯,有临床试验证实这些药物能够减少房颤的发生。但如果没有其他病史,没有必要为房颤去专门服用这些药物。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手术是怎么做的?
导管消融手术是介入手术,做完以后,伤口就只是几个针眼。手术通过这几个针眼把软的导管放入血管里,沿着血管到达心脏相应的部位进行手术。房颤的导管消融这些年有许多进步,手术方式也百家争鸣,但无论哪一种术式都离不开肺静脉电隔离。导管消融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有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气胸、迷走神经反射、心包积液甚至压塞、肺静脉狭窄、血栓栓塞、心房-食管瘘等,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并发症比以往明显减少,但仍不可能完全避免。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有哪些选择?前面提到房颤最重要的治疗是预防血栓栓塞,而最可靠有效的办法是抗凝治疗,那么抗凝治疗有哪些选择呢?
房颤的抗凝是终身的治疗,因此抗凝的方式主要是口服抗凝药。目前国内市场有老药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艾多沙班。老药华法林的最大优势是价格便宜,但是由于华法林受很多食物和药物的影响,血药浓度波动大,而治疗窗又十分狭窄,通俗地说就是很容易出现血里的药浓度不足或者过度的情况,医院验血来调整药量,开始应用时甚至需要3天查一次血,每次验血结果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并且询问两件事:
第一,我明天开始华法林的服药量要调整吗?
第二,我下次什么时候来验血呀?
等药物浓度比较稳定了,也要每1-2个月查一次血。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代谢就比较稳定,不需要常规跟踪血化验,而且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血风险小于华法林,效果优于或等于华法林,因此国内外的指南都首先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但是有一些情况不适合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比如置入机械瓣膜的患者、中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患者、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目前只能选择华法林。
关于心房颤动,还有很多话题、热点,但是大家最需要记住的就是心房颤动发生率很高、危害很大,我们要重视,要及早发现,医院去评估中风风险,评估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必要性,评估有无手术的指征,进行正规的治疗。接受正规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率、致残率、生活质量都会有显著的改善。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专家:
上海市医学会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普及为己任,一直以来坚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属各专科分会积极响应学会号召,集中全市最优秀的医学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科普宣传。上海市医学会于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称号,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继续着力于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基地建设成更为优质、更受欢迎的医学健康科普家园。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