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越快寿命越短看看最健康的心跳什么样

摘要:除去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健康人平躺5分钟后的心跳应在60次/分钟左右,超过70次/分钟属于偏快,心跳每多1次,平均寿命就可能减少4个月。

  作为身体的泵血“中枢”,正常情况下,心脏就像勤劳的钟表一样,有节律的跳动着。然而,一旦它突然改变了节奏,就很可能是身体发出了警报。

  心跳稍慢更长寿

  心跳与寿命息息相关。台湾卫生研究院名誉研究员、中国医药大学教授温启邦,研究了近万份体检资料发现:

  除去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健康人平躺5分钟后的心跳应在60次/分钟左右,超过70次/分钟属于偏快,心跳每多1次,平均寿命就可能减少4个月。

  心跳70~89次/分钟的人,平均减寿3年6个月;90~99次/分钟,减寿8年;超过次/分钟,可能会缩短13年寿命。

  这次研究首度证实,心率快是造成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温启邦解释,人类一生总心跳约为25亿次,比起心跳60次/分钟的人,90次/分钟的人20年里会多跳3亿下,心脏负荷更大,这很可能就是减寿的原因。

  这一规律在动物界也得到了印证。有研究发现,哺乳动物一生的心跳总数基本上相同,约为7.3亿次,心跳越快,相对寿命越短。举例来说,小鼠心跳约次/分钟,平均寿命仅3年;猫、狗的心跳约次/分钟,平均寿命10几年;鲸鱼的心跳约15~20次/分钟,就可活到80岁以上。

  李学奇提醒,长期心率过慢也不好,会导致心脏“泵”血不足,引发人体缺氧、缺血,严重者可能猝死,甚至死于睡梦中。因此,如果心跳小于50次/分钟,医院做详细检查。

  温启邦指出,基因、生活作息、饮食习惯、身体是否经常处于急性或慢性发炎状态,都可能影响心率。好消息是,只要心率还没快到疾病的程度,就不需要恐慌和治疗,通过运动可以扭转这一劣势。温启邦研究发现,心跳80~89次/分钟的人中,经常运动的比不运动的平均多活5年。

  你的心跳会“说话”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一般来说,日常活动中心跳有些波动无需担心,但如果有以下情况,就要警惕了。

  卒中

  “正常情况下,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协调一致的,但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会大幅下降,心房中的血液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造成中风。”

  建议:房颤患者,日常饮食不宜过饱,不要过度劳累,更不要大喜大悲。已经发生过中风的患者,应检查是否有房颤,及时预防中风的复发。

  压力大

  正常情况下,人的静息心率(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70~80次/分,但压力大时,人的交感神经会异常兴奋,从而导致心率增加到每分钟多次,造成心动过速。

  建议:长期高压状态下,有损心脑血管健康。因此,遇事要控制情绪,注意减轻工作压力及精神负担,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注意。

  糖尿病

  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心跳每分钟多10下,糖尿病发病风险就会增加23%。这是由于心跳速率越快,空腹血糖越容易出现异常,糖尿病的发病率因此就越高。

  建议:要减慢心率,应注意多运动,减负,低盐饮食等。如果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就要注意控制原发病,尽可能不得冠心病,这样对控制心率也有帮助。

  心衰

  心跳过快、心律不齐、心悸等是心衰的常见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相当危险。临床研究发现,心率每分钟增加5次,可使心血管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增加15%。

  建议:心衰患者要在家中定时检测心率。一般情况下,如果静息心率高于70次/分钟,则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调理。

  服用药物

  有些患者在服用某种药物后会出现心慌、心悸等不适。张维君表示,一般情况下,任何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建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服药前一定要遵医嘱。此外,一些其他药物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比如滥用某些抗真菌药及抗生素、中枢兴奋药、镇痛药等,服用时应谨慎。

  甲状腺亢进或低下

  张维君指出,甲状腺亢进会释放过多的甲状腺素,会刺激人体心肌细胞中的“酶”,导致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会患甲亢性心脏病。同时,哈佛大学相关研究还证实,甲状腺低下也不利于血管功能,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心衰和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建议:患有甲状腺疾病的人,最好一个月复查一次甲状腺功能,并辅助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必要时还要服用降低心率的药物。

  中暑

  夏季天气炎热,大脑情绪调节中枢易受环境影响而波动,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速。此外,夏天昼长夜短,人们的睡眠时间普遍减少,加上出汗较多,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造成心跳异常。

  建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及户外工作者,尤其要注意防暑降温,在夏季适当多饮水,每天最好保证不少于0~2毫升。

心率,也就是心脏搏动的频率,即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大多数人都是白天起床活动,夜间安静入眠。所以从清晨苏醒开始,会呼吸加快、血压上升,心率也会逐步增加;相反,到了夜间随着进入梦乡,我们的呼吸、血压、心率的水平都会逐步下降。这种“白天快夜间慢”的变化趋势,如果绘制成曲线图,看起来就有点像个“杓子”,而医生们对它也有个很形象的称呼,叫做“杓型心率”。

  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作息的人,心率却不是白天快、夜间慢,竟然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这意味着你的心脑血管可能存在隐患,你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机率也会高。

  一个健康成人的心率范围是60-次/分,大多数人都在60-80次/分之间;

  小朋友的心率要比成人快,3岁以下的小儿常在次/分以上。

  如果成人心率超过次/分(但通常不超过次/分),或者婴幼儿超过次/分,属于窦性心动过速。不过这未必是病。适当的休息、恢复平静后,心率就会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如果一个人的心率在-次/分,常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相反,如果低于60次/分(通常在40次/分以上),则称为窦性心动过缓。这种情况大都是疾病所致,多见于心脏病患者,病人常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医院。

  心率及脉搏少于50次一定要去详细检查,查找原因,必要时安装心脏起搏器来加快心率的。

血压患者心率最好不要超过80次/分。一旦心率超过次/分,医院就医。

  “心率”和“心律”这两个词相差仅一字,意义却不同。

  如果说心率是心跳的频率次数,那么心律就是心跳的节律。在正常体检中,偶尔会出现心律不齐的检查结果,其中大部分并非严重疾病所致。当事人主要是注意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喝浓茶及浓咖啡等容易诱发心律不齐的行为,无需恐慌。

  如果是病态的心律不齐,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猝死,是一定需要治疗的。

  这类心律失常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有些患者可能发作次数并不多,但一旦发作就可能引起晕厥甚至猝死的严重后果,所以必须找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明确诊断。

4招让心跳乖乖“听话”

  控饮食:每餐不宜过饱,少食多餐,少喝浓咖啡、浓茶。戒烟戒酒,定时排便。在饮食合理的前提下,多吃些乳制品、坚果等富含钾、钙、镁的食物。

  多运动:坚持轻度体力活动或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气功等。

  防感冒: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心率每分钟会增加8~10次,很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心脏病患者尤其需要预防感冒、防止发烧。

  睡眠足:因饭后迷走神经趋向兴奋,抑制心跳,可能使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发生意外事故,因此,饭后不宜立即就寝。另外,还需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过度劳累。

  应急小贴士

  如果身边的家人或朋友突然心慌,可采用以下应急方法。如果不能缓解症状,医院检查。

  ①先让其坐下休息,叩击心前区数下,有助于帮助心脏复律;

  ②用手指在颈动脉搏动最明显处(颈动脉窦)向后按压(每次不超过5秒钟);

  ③闭眼,用中指从眼眶上缘滑向眼球,适度压迫眼球,每次10~20秒,以刺激迷走神经;

  ④用力咳嗽、头部尽量后仰或身体前弯,同样能刺激迷走神经,终止部分心动过速。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ys/134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