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届中国心血管疾病荷花论坛暨第七届宁夏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在美丽的塞上湖城——银川隆重开幕,本论坛由中医院、宁夏医学会、宁夏医师协会主办;宁夏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宁夏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医院及宁夏心血管病学研究所承办;医院医院集团、宁医院、宁夏医院共同协办。论坛秉承心血管疾病荷花论坛“学术与友谊交流并举、前沿进展与基层培训并重”和宁夏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规范、普及、质控、提高”的宗旨,充分利用两会合开的资源优势开展普及教育和前沿探索。
会议期间,医院葛均波院士、医院霍勇教授、医院韩雅玲院士、中医院吴永健教授以及医院贾绍斌教授分别从宏观数据分析和具体亚专科的最新进展报告等角度展开精彩演讲,使论坛展现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明确诊断思路、及时救治病患
葛均波院士以“胸痛的诊断思路”为题,对胸痛的完整诊断流程进行了详尽叙述,胸痛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非常复杂。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等均可引起胸痛。胸痛之所以备受重视,是因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等以胸痛为表现的症状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救治,势必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胸痛,应进行合理的诊断,一般应遵循病史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完整流程。在急诊或胸痛中心因急性胸痛而就诊、则应建立以下诊断思路。1.评估病情和紧急处理;2.根据症状、心电图和心肌生化标志物,若明确诊断患者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应即刻按照ACS流程进行治疗,降低再灌注时间以改善患者预后。3.若未发现明确病因、且症状提示为ACS,应进行筛查。葛均波院士认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有针对性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对于胸痛病因的判断,特别是准确识别高危的胸痛患者有巨大的帮助。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从数据看发展
霍勇教授分享了我国开展冠心病数十年的大数据,根据数据分析,他认为中国介入行业的未来值得期待。霍勇教授指出,我国冠心病介入发展经历了三个“十年”,从蹒跚学步的十年到稳步前行的十年再到飞速发展的十年,可谓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成长阶段,介入治疗在步入第三个十年后,各项技术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近十年来,我国PCI技术发展迅速。自年至今,中国大陆地区每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的发布,不仅是对冠心病介入数量数据的展示,更是对我国介入治疗质量的一次公开检验。从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不仅发生了量的变化,更有着质的飞跃。
目前,我国已经发展为PCI第二大国,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为,例,回顾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历程,平均每5~6年,冠心病的介入数量就会翻倍。若按照该发展趋势预测,年我国大陆地区的冠心病介入数量将达到万左右。霍勇教授表示,目前,我国介入治疗指征及器械使用较为合理;介入治疗的死亡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STEMI患者急诊PCI的比例连续第二年以3%的速度增加;医院PCI能力尚需提高。当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病例数过度集中的情况仍然显著,漏报问题并未减少,医院尤为突出。未来需要所有中心共同努力来提高我国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质量。
PCI新指南,提供更完善的介入治疗参考
韩雅玲院士指出: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其发病机制、分类、筛查和诊断技术以及器械、药物治疗的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在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以说,PCI是当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PCI指南的更新为我国心血管医师PCI术的实际操作制定了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韩雅玲院士从6方面进行了中国PCI指南解读:1.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2.提出最新的EuroSCOREⅡ和SYNTAXⅡ危险评分系统。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结合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指南首次提出了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EuroSCOREⅡ和SYNTAXⅡ评分,新的评分系统更加符合临床需求,为患者后续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统一、科学的标准。3.血运重建策略选择:包括稳定性冠心病、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相关策略选择。4.PCI术中操作及PCI主要并发症防治措施:针对血管内超声、FFR、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支架选择、药物洗脱球囊、血栓抽吸装置、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主动脉内球囊反博及左心室辅助装置等术中辅助诊断及治疗技术,指南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应推荐。5.PCI围术期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以及特殊人群的抗栓治疗。6.其他围术期药物治疗及术后管理等。
紧随国际趋势,国内TAVR研究最新进展
吴永健教授在谈及与TAVR技术相关的研究时指出,虽然中国TAVR尚处初级阶段,与西方国家差距很大,但随着政府、医生、患者、厂家的不断努力,未来将在诸多方面取得进展。首先,第一个国内自主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瓣膜VenusA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医院应用该瓣膜开展手术。SapienXT、TaurusOne及Lotus瓣膜分别将于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开始临床注册研究。预计3年后,有3~5种瓣膜将在国内上市,医院开展。随着新一代瓣膜进入临床,手术成功率将不断提高,并发症也将不断降低。第二,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牵头的TAVI注册研究可反映中西方异同,在国际会议上将出现更多的中国声音。第三,由中医院牵头开展的中国老年瓣膜病研究是多中心调查队列研究,未来可为研究中国人瓣膜病的特点及新一代瓣膜的设计提供较为可靠和完善的数据支持。吴永健教授表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TAVR发展也将取得飞跃和普及,成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
立足当下,以的发展眼光看问题
贾绍斌教授以“心衰治疗新进展”为题为与会医师介绍了心衰新理念和新技术,他指出: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病晚期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显著上升,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交感神经系统是治疗的基石,其中ACEI、ARB、β受体抑制剂等具有良好疗效。近年来,心力衰竭治疗方法有了新的发展,许多治疗理念和先进技术逐渐引入临床并为大家接受。
贾绍斌教授从心衰治疗流程、基本治疗方案、心衰治疗靶点、心衰药物治疗以及诊断处理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在专注国际上的心衰新进展时他表示:近期ESC发布的最新急慢性心衰诊疗指南与相较于旧版指南添加了不少新的概念,例如提出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LVEF40%~49%),提出此分类有利于今后该群体的个体化治疗。另外,在新药物推荐以及部分药物推荐等级方面,新指南也有所变化。贾绍斌教授强调:“心衰治疗乃至心血管行业的发展正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完成的。未来,我们也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如此,我们的医疗行业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论坛亮点回顾
本次论坛设立多个分会场对心血管病学基础知识、大数据时代心血管疾病信息化建设、心血管疾病质控管理以及心血管各专业(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心脏急危重症医学、心脏医学影像、心电图、心脏介入及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最新研究动态、指南的解读、热点难点问题研讨与争鸣,使广大医师和心血管专业顶级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共享学科前沿资讯。
中国心血管疾病荷花论坛和宁夏国际心血管病论坛首次“两会合开”即碰撞出火花,对于两方而言,此次合作并非简单的“1+1=2”,无论是在论坛召开期间的团队协作和细致分工还是在内容的完整展现和资源整合方面,都发生了“1+1>2”的化学反应。对于今后论坛的发展,双方均表示,良好的开端预示着在今后更加密切的合作,也为开创更辉煌的未来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
END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出自《门诊》杂志年07月刊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