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前,医院在全国第四家、河南首家开展导管介入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手术。多年来,该院的心血管专家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提高,使大量的病人起死回生。近日,该项技术新的研究发现再次被评为全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昔日创豫先河今朝再获殊荣
8月27日,在市二院心内三科主任张领办公室,笔者见到他前不久刚刚荣获的由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荣誉证书。该奖项就是由主持研究的“二尖瓣形态与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的选择”(以下简称二尖瓣形态选择),它不仅倾注了张领从医以来的大量心血,也成为平顶山市卫生系统有史以来荣获的第一个市级科研成果特等奖。在这份荣誉面前,张领仍旧很谦虚:“我们还在寻找新的突破点,争取让这项手术更加完美,造福更多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据悉,“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最简单有效的首选方法。年12月,市二院名誉院长石振纲为一名来自襄城县40多岁的女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成功实施了该手术。术后,这名患病十年卧床不起的病人能立即上下楼梯,其神奇效果令患者和家人感激涕零。该手术的开展也让市二院成为当年名列全国第四家、河南省第医院。
据张领介绍,每位风心病患者因病情差异,手术后的疗效也不尽相同。有些患者在手术当天便立竿见影地恢复健康,且随访几年都没有复发情况。有些患者虽术后情况良好,但一段时间后会病情复发,还有些患者甚至在术中就会出现并发症——急性左心衰,这种情况若抢救不及时便有致命危险。这么多“不完善”的地方,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避免呢?自该院成功实施了第一例“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后,这些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张领,也正是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促使了张领该获奖科研项目的诞生。
术前评分为患者选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52岁的市民宋先生,有六年心慌气短的病史,一直断断续续靠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近期病情加重,在平路上行走几步都喘个不停,来到市二院检查发现其患的是风心病,需要做“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为了让患者手术预后效果更好,术前,张领对其二尖瓣形态进行了评分,结果为6分,证实适合做该项手术后,宋先生才被安排了手术。当天的整个手术过程,仅用了30分钟便顺利完成。从当年第一例手术耗时近6个小时到如今30分钟就能顺利完成术后,这和医生娴熟的技术、扎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是分不开的。“以前做个手术起码也要住院十天半个月吧,现在的医疗技术太先进了!”宋先生术后三天便出院了,这样的结果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张领告诉笔者,风心病患者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将二尖瓣的瓣膜活动度、瓣膜增厚、瓣下病变和瓣膜钙化四项形态学的病变程度分别分为1-4级,各记1-4分,总分16分。分数越低,表示瓣膜病变程度越轻,术后近远期疗效越好,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二尖瓣再狭窄发生率较低,可优先考虑选择介入治疗;而对于评分高的患者,表示瓣膜病变程度重,介入手术的效果就不会很好,可考虑采用外科瓣膜置换手术,从而避免实施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风险和病人不必要的医疗花销。
不断完善更新医疗技术为患者造福
笔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张领自年到该院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及科研工作,每年独立完成心脏介入术多例,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科研成果有11项,获得的荣誉更是不计其数,如: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平顶山市劳动模范、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这些荣誉的意义对于张领来说,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的肯定和百姓的认可。
据悉,张领在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期间,不仅有了“二尖瓣形态与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的选择”的研究发现,在手术穿刺方法上也有了更新。张领告诉笔者,早在年他们就提出了“右心缘最突出点定位法”,该定位方法与其它定位法相比明确可靠,简便易行,特别是在介入手术过程中,能更准确地进行房间隔穿刺,减少并发症出现。
60岁的郏县患者谢女士20多年前因风心病出现心慌胸闷,四年前在该科做了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手术。医院回访时,患者恢复很好;53岁的宝丰患者郭女士十几年前患上风心病,导致心房颤动,出现胸闷气短,生活不能自理。随后在该科做了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手术,术后不适症状消失至今未复发……,这些都是笔者在科室的回访记录上看到的。据悉,到目前为止,该科室已为多名风心病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但对于张领来说:医学无止境,他不会停下继续钻研的脚步。“这种疾病介入治疗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但我们运用‘二尖瓣形态选择’可以把手术风险和并发症进一步降低,真正做到让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近远期疗效保持稳定的效果。”张领自信地说。(牛哲庞俊朝王彦霞)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白殿疯与白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