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望诊脉诊

中医望脸识病

一般来说我们通过人的面部的望诊,就可知道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已成为我们的常识。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面部的一些重要器官和内脏都有密切的联系。仅从五脏说起,如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肺开窍鼻,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从而就证明了颜面的变化和内脏是息息相关的。“有诸于内,必形于外”,人体的脏腑有病,也一定会从面部表现出来,我们就利用这种内在的联系,根据面部的各种不同的变化,引导我们来辨病和辨证。

正常面色

健康人脸的气色应当隐显于皮肤之内,红黄隐隐,鲜明润泽,表示气血充足为健康无病。但也有稍偏某种颜色而一生不变的,也属正常范围。不过,不论偏于何种颜色,均以明润蕴蓄为佳。《内经》云。“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加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五色主病

一般说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

常见的神情变化

得神:面色润泽,神情爽朗,目光神彩奕奕。是精力充沛的表现。

失神:面色暗晦,神情呆钝,目无光彩,萎糜不振等表现。

情志不遂:若有所思,情绪沉郁。

气阴不足:神志恍惚似明不明,视物不清,精神疲倦。是精气阴血不足的见证。

神气将亡:循衣摸床,两手摄空、两耳呆亏髓空不能充脑,脑海空虚,无能出思虑主记忆,指挥失灵,诸病皆生。

面诊

面部是人体各部位和疾病的全息缩影,人体的各个部位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上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下至五官九窍、皮肤毛发,无不息息相通。如果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不适,就会使其他部位,甚至整体都受到干扰或影响。

面部的各个部位所代表或反映的不仅仅是这一局部,而是五脏六腑在面部这一部位的反射区。我们很自然的能从人的面部形色,推测出对方的精神、健康状态,日常作息是否正常,一旦面部出现问题,通过调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就会使面部所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猩红热(烂喉痧)

面部充血潮靠,环口苍白,咽峡赤烂,杨莓舌。伴发烧,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属温热病,用卫气营血辨证。

肺结核病.

肺结核平时面色多替白而清瘦,每当午后低热发作时,两颧部可出现如涂了胭脂一样的红色(潮红)、舌红步津,伴有盗汗,脉沉细无力。多属肝肾阴亏所致,中医称为“劳”。

肺心病心衰

颜面青紫,舌质晦蓝。伴有畦、痰、喘、肿,心悸气短,有慢支炎病史。从肺脾肾兰脏施糟。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面容

两颧紫红色(由于肺郁血),周身作肿,脉祝细或结或代,多见于青年。属于祖国医学的“心悸”、“水肿”等范围。

大叶性肺炎

面包微绀,鼻翼骟动,口唇及鼻周围有疱疹。起病急骤,伴发烧、咳嗽和胸痛。按温病辨证论治。

伤寒面容

神志迟钝,表情淡漠,列周围呈无欲状态。情人呈稽留热.相对缓脉。可见玫瑰疹,脾犬,白血球减少等症。逮种表现在伤寒病极期最为明显。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湿温”,用清热解毒、清热开窍等法治疗。

急性肾炎

前面突然浮肿,以双眼睑明显,眼裂如线,伴有头晕、少尿,脉沉等症。属中医阳水或风水范围。

慢性肾炎(肾病变型)

颜面苍白,明显浮肿,在额部可出现指压痕,精神呆滞,伴有全身高度水肿,乏力晨寒,脉沉、舌质淡胖。中医从脾肾阳虚论治。

慢性肾炎尿毒症

面容污秽发黄,再加贫血与眼皮肿胀,恶心呕吐少屎,脉沉,舌质淡胖苔腻。属中医关格范围。

肝硬化

面色黧黑不洁,消瘦两颧突出,面颊多见蜘蛛痣,舌质红无苔,大肤青筋,脉细数,中医俗称“水臌”。

脱水

目窠深陷,面无光泽,目失神彩,舌质红苔干欠津,伴有吐恶或厌食。属中医津脱信证。

恶病质

颜面“三突出”即前额、双颧、下颌突出。一深陷,即眼球深陷。伴有进行性的显著消瘦。癌症后期多见。中医属“面脱”。《索问·玉版论要篇》。“色夭而脱不治”,指出为垂危的证候。

甲亢

眼球突出,眼裂增宽,两眼直瞪,表情惊恐,甲状腺肿大,伴多汗心悸易怒,手颤等症。属中医“瘿病”的范畴。

柯兴氏症(皮质醇增多症)

脸园如满月,红润多脂,正面可能看不到耳朵,侧面甚至看不到鼻尖毛发增多,同时又有脱发,四肢相对瘦小。中医治疗多从脾湿着手。

红斑狼疮

面部有蝶形分布之略带水肿性紫红色斑片。和中医肾阳虚有关。

破伤风

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有破伤病史。中医称为“金创痉”。

再生障碍性贫血

颜面萎黄,粘膜苍白,伴有乏力头晕眼花,活动后心悸气短等表现。属于中医“虚劳”和“血虚”的范围。

腮腺炎

多见儿童,耳垂下肿大,局部皮肤发亮!张,但多不红。为病毒性疾病,中医认为是:毒,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有良效。

面神经麻痹

歪嘴,病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皱眉、闭眼,鼓腮等。民间称此为“吊线风”。用针刺或服牵正散效果较好。

脑血管意外

突然歪嘴,鼻唇淘变浅,口角下垂。语一不清,伴有半身不遂。多有高血压病史,中医称为“中风”。

何杰金氏病

脸色棕黄,色素沉着、疲乏软弱,厌食恶心。和祖国医学中的肾阳虚有关。

急性黄疸型肝炎

颜面发黄、目黄、尿黄(三黄症阳性),苔腻纳差,脉濡,中医称此为黄疸病。如黄明亮如桔予色的属阳黄}黄而晦暗如烟熏色,阴黄。

干血痨

颜面黯黑赢瘦,肌肤甲错,月经闭止,腹满不能食。

头面:额正中点。主治:头面病、脑病。

咽喉:头面与肺的中点。主治:咽喉炎、梅核气等。

肺:两眉端中点。主治:咳喘、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心:位于鼻梁骨的最低处。主治:心悸、失眠等。

肝:心区与脾区联机的中点。主治:肝病及两胁疼痛。

胆囊:在肝区两旁。主治:胆囊炎、胆石症等。

脾:位于鼻尖。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

胃:位于脾两侧。主治:胃痛、呕吐。

膀胱:相当于水沟穴的位置。主治:腰酸背痛。

子宫:与膀胱区重叠。主治:痛经、阴部痛。

大肠:颧骨下缘。主治:便秘、腹痛、泄泻等。

小肠:在颧骨的内侧、主治:泄泻。

肾: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的垂直线相交处。主治:遗尿等。

脐:肾区稍下方。主治:绕脐腹痛。

胸(乳房):在目内眦稍上方。主治:胸胀、胸闷等。

眼诊

五轮学说:是根据五行观点,将眼由外向内分为内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五个部分,并配属一定的脏腑,借以说明眼的生理、病理机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等。

八廓学说:是将眼睛按照八卦的部位划分出不同的方位,然后分别隶属于六腑、心包和命门,当眼睛发病时,可以通过观察方位、色泽、粗细、多寡,为治疗提供依据。

鼻诊

鼻是脏腑组织的缩影,各脏腑组织在鼻部都有一定的相应部位,这些部位系统的反映了脏腑组织的生理、病理状况。

耳诊

全息耳疗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由针灸发展变化而来,通过耳穴磁灸经络传导,可以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脏腑气血运行,疏通血脉,达到寻根求源,治病治本的目的。

唇诊

口唇是十四经的枢纽,脏腑的要冲,我们以八卦图来说明脏腑与唇的对应关系。

舌诊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

齿诊

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牙齿通过诸多经脉的运行,与内脏紧密相连。

脉诊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脉诊歌

浮脉: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实脉:

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长脉:

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短脉:

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洪脉:

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

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微脉:

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细脉:

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濡脉:

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浸。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弱脉: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见,阳陷可验。

紧脉:

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缓脉:

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士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弦脉:

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痰疟癥瘕;右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动脉:

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促脉:

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灾。

结脉:

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躄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代脉:

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革脉: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牢脉:

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牢主坚积。病在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散脉:

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芤脉:

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搏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伏脉:

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疾脉: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zz/84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