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二部,科室人员21人,教授博导1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6名,主管护师1名,其中博士9名,硕士研究生8名,科室在读研究生10名,依托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医院)、北京市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承担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国进修医师培训工作。
目前常规开展超声医学规范化培训,每年提供多期胎儿超声心动图、成人超声心动图、食道超声心动图等进修培训班。教学培训工作在心脏外科术中食道超声及心外膜超声(先心病封堵术及矫治术、瓣膜成形及置换、大血管相关手术、心脏移植、冠脉搭桥术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胎儿超声心动图在我科迅速发展成为特色项目,成为北京地区、甚至周边省市胎儿心脏会诊中心,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年8月22日,在国内率先成立了针对“胎儿心脏病患者”的“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倡导胎儿心脏病的产前产后一体化医疗管理模式,提供综合医疗服务和绿色通道,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更培养了一批解决交叉学科问题的专家团队,为进修医生培训提供了强大的教师团队。
科室特色:
1.以胎儿心脏畸形二级预防为纽带的先天性心脏病三级防治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CHD)居常见23种新生儿先天性出生缺陷之首,大部分患儿在等待治疗过程中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因而先天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是整个先心病三级防治的关键点和重点。
建立了大样本胎儿心脏影像、生物标本数据库,到年1月,数据库达例。成功举办三届“胎儿超声心动图国际研讨会”。并与世界相关领域领军地位的胎儿工作组,医院,耶鲁大学医学院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开展会诊工作。于年成立了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在运行初期,得到患者的肯定和团队专家的认可,不仅有利于患者享有专业化、综合学科、绿色通道的服务,更是培养了一批解决交叉学科问题的专家团队,研究生团队,为患者更好地服务。在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年首次发表了中国胎儿心脏血流动力学及解剖改变的正常参考值。近年发表SCI论文近20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连续多年于国际妇产大会及AHA、ASE、ACC会议上发言。论著《胎儿超声心动图学》于年6月出版。《胎儿心脏病产前超声诊断咨询及围产期管理指南》于年10月出版。
2.三维经食管超声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监测及二尖瓣对合指数的定量研究
何怡华教授带领团队利用RT-3D-TEE在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对正常家犬二尖瓣对合程度进行定量研究并与实际对合面积进行对照分析;建立不同左室压的犬模型,观察左室压力不同的情况下,对合程度和二尖瓣返流的因果及定量关系,证实了三维经食管超声测量二尖瓣对合程度是可行的,证实了二尖瓣对合程度和二尖瓣反流量呈负相关,并寻找到了产生中到大量的二尖瓣反流时二尖瓣对合指数的截点为24%,为二尖瓣成形术中即刻判断手术效果及预后提供理论基础,并将此方法应用于临床,指导外科医生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疗效。保证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轻个人及社会的医疗负担。相关研究结果在中华超声年会、年亚太心胸大会、全美心脏年会(AHA)、美国超声心动图年会(ASE)大会发言得到同行专家及心外科医生的认可及应用,医院推广。
3.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方面:采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在术前判断靶血管结合术中冠脉造影介导的心肌声学造影最终确定靶血管
何怡华教授针对介入新技术的新要求设计应用超声新技术—冠脉血流显像技术在术前判断靶血管结合术中冠脉造影介导的心肌声学造影最终确定靶血管减少了介入治疗对心肌的过度损伤和并发症,减少了介入手术的操作时间,减少了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的再次反弹。医院开展此项目时得到临床的认可及需求,作为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医院推广,同时在年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的心脏内科进修学习期间介绍此项技术,得到使用及好评。
4.近年在房颤消融预测随访过程中超声应用、大血管疾病超声评价、超声与计算流体力学、超声与三维重建等学科中做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首都医科医院
首都医科医院超声心动科二部
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