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小儿常见病,虽说不是什么大病,但却经常困扰家长的日常生活。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发烧、咳嗽了,看了几个医生,有的说是感冒,有的说是上感,还有的说是咽炎、扁桃体炎。感冒到底是什么呢?感冒其实是中医的名字,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包括了喉部以上所有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例如鼻炎、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都可以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为什么会感冒
孩子为什么会感冒呢?从西医角度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的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病毒种类有一百五十种以上,仅少数的感冒是由细菌、支原体所致;正因为感冒的病毒种类如此之多,所以人的一生中,才会不断地感冒,因为每次感冒都可以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所以每次的症状也不同,有时仅咳嗽、流涕,有时发热,有时高热,有时低热,有的甚至除发热以外,没有任何症状。中医认为,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或出门当风时,适值人体内外功能减弱,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邪犯肺卫,卫表不固而致病。主要症状为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头痛,有时关节酸痛和周身不适等。
小儿感冒的诊断
小儿感冒轻重程度相差很大,轻者,只是流清水鼻涕、鼻塞、喷嚏、或者伴有流泪、微咳,咽部不适。一般3~4天能自愈。有时也伴有发热、咽痛、扁桃体发炎以及淋巴结肿大。发热可持续2~3天至1周左右。重者,体温高达39~40℃或更高,伴有畏寒、头痛、全身无力、食欲锐减,睡眠不安等全身症状。有的病人则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临床称为“胃肠型感冒”。
小儿感冒的预防
多数感冒是由于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心情不好或长期患有慢性疾病时,再加上受凉了就容易感冒,那么预防感冒就要尽量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
(一)防止受凉是关键民间有句谚语;“若要宝宝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为什么孩子相对少穿一些可以不生病?那是因为小儿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新陈代谢特别旺盛,如穿得过暖,加上小儿又喜爱活动,容易引起出汗,这时毛孔大开,若遇到冷风一吹,寒邪很容易侵入体内,造成孩子感冒。
而孩子适当的少穿一些,孩子稍稍感觉一些冷,这时全身的毛孔都是收缩的紧闭着的,就是运动后也不容易出汗,这时孩子如果遇到冷风吹,因毛孔都处在收缩状态,冷风很难直接入侵体内,对身体的伤害不是太大,孩子常常会打几个喷嚏、流清水鼻涕,这时家长只要及时给孩子喝些温开水,避免直接吹风,孩子的症状很快缓解。
(二)全面均衡的饮食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宝宝们又都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所以现在的孩子多是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均衡。民间有句话:“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鱼、虾吃多了,孩子内热大,容易出汗,而这类内热大的孩子一旦受凉引起的感冒常常伴有高热,所以建议家长们不要让孩子吃太多的鸡、鸭、鱼、肉,一定要配合适量的水果、蔬菜,既要做到营养均衡,也不使孩子身体内热较重,再配上各个季节上市的蔬菜、水果,不要吃反季节的蔬菜、水果,这样孩子的营养就比较全面了。
(三)保证充足的睡眠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每一天身体、情绪、智力状况都与头一天晚上的睡眠有直接的关系,如睡眠不好,第二天身体疲乏,浑身没劲、情绪不佳、脾气易燥、记忆力下降,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不但可以增加体质、预防感冒,也是一个人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
儿童感冒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风邪,风邪常兼杂寒、热、暑、湿等。中医依据病因把感冒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和暑热型三种,在用药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风寒型感冒表现为发热不重(体温正常或低热)、恶寒(怕冷)、头痛无汗、咳白稀痰、鼻塞、流清涕、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治疗应选择辛温解表类药,宣肺散寒。中成药可选择感冒冲剂、通宣理肺、小柴胡片等。
风热型感冒表现为发热重(体温升高明显)、有汗、头胀疼、鼻流粘涕或黄涕、咽喉肿疼、咳嗽、痰黄稠、口渴、舌苔黄或薄白,治疗应选择宣肺清热、辛凉解表,可选用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羚羊感冒片或感冒清热冲剂口服。
暑热型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热伤风的发热和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是发热重、恶寒轻、舌质红、舌苔黄,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不解热。因此如果夏天的热伤风如果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烧药效果就会不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治疗宜祛暑解表,可选用藿香正气冲剂或口服液。
另外还有一种外寒内热型感冒。常吃高热量的食物,营养不均衡,体质偏热,有内火,加上外感风寒,引起内热郁滞。也有的外感风寒,治疗不当,久拖不愈,引起郁热内生。外寒内热型感冒在治疗上宜先用辛温解表去除外寒,继而疏散郁热。
做到科学护理
(一)多喝温开水如果孩子手脚不冷、面色发红、咽喉肿痛、舌苔黄或红、小便颜色黄、气味重、眼睛发红,说明孩子身体内热较重,应该让孩子大量喝温开水,也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的盐,冲成淡淡的盐开水,给孩子喝,孩子多解几次小便,能消内热,体温就会下降,所有上火的症状也会好转。多喝温开水是治疗和有效控制感冒早期症状的关键,家长一定要经常地多给孩子喂一些温开水。
(二)饮食三原则感冒期间的饮食非常重要,如果感冒后不好好吃饭,抵抗力更会下降,感冒的症状会加重,感冒的病程会延长,而能吃能睡的孩子一般恢复的快。感冒期间的饮食有三个原则:一是要加强营养,二是要利于消化吸收,三是饮食要清淡。
感冒期间给孩子吃稀饭、鸡蛋羹、面条,喝清淡的排骨汤都可以,并注意让患儿多喝水,多给患儿吃青菜、水果。一定不要给孩子吃油腻、不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吐了、拉了,说孩子身体亏了,赶紧给孩子煮各种的营养汤,而营养汤里油腻重,反而增加了原本就虚弱的胃肠的负担。
(三)物理降温当孩子体温轻度发热时(体温不超过38.5℃),可用温水拭浴。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如常用的小儿美林糖浆、小儿泰诺林滴剂等。
(四)温水泡脚晚上临睡觉前给孩子用温水泡泡小脚,摸摸孩子的头,只要微微出点汗,就可以缓解感冒症状。
(五)搓揉小耳朵如孩子有轻微的鼻塞,可以将孩子的小耳朵搓搓红,对治疗鼻塞效果较好。
避免走入误区
(一)小儿感冒不要急于退热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又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高热时(39℃以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退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
孩子一感冒发烧,父母亲之所以会立即抓狂,不外乎是存在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其实发高烧本身,是不会使“脑筋变坏,智能变差”的。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可以使小儿的防御机能大大加强,为消灭病原微生物,并使炎症痊愈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大脑本身受病毒破坏才会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而感冒发烧,除了反复高热抽搐外,一般是不会损伤大脑的。
常用的退热药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小儿退热栓,一日不超过3-4次,退热后停用。不要使用APC(复方阿司匹林),因为APC有兴奋作用,而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疸。
(二)小儿感冒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还容易使孩子产生耐药性,是浪费也是滥用。
(三)不必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感冒
孩子经常感冒,让父母很着急,听人说这是抵抗力低的缘故,打点“丙种球蛋白”就能起预防感冒作用,但注射了一段时间,却没见什么效果。“丙种球蛋白”是来源于血浆提炼的生物制剂,以目前的技术还是存在被污染的危险,不是%的安全。再则,丙种球蛋白在体内代谢很快,半衰期是3周,因此,只能短期有效。
(四)不要滥用感冒药
感冒很多时候不需要治疗,不要滥用感冒药,不要跟着广告用药,更不要动不动就输液。大多数病人患感冒后,即使不治疗,过上一段时间也会自行好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成人用的感冒药,对孩子有危害。如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安痛定等药,含有扑热息痛、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咖啡因等成分。这些成分对骨髓造血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小儿血细胞的生成和生长,导致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小儿的免疫力,有的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坏。复方阿司匹林有兴奋作用,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婴幼儿高热时使用复方阿司匹林,容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疸。同时这种药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一般不主张用这种药。
了解更多请关医院儿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