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及风险管

心内空间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及风险管理作者:伍满燕李玉慧张萍

文章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3(0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滑膜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为主,并累及心、肺、神经、血液等器官和组织。与一般人群相比,RA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较高[1]。增加的风险不能完全用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来解释,尽管它们确实在其中起了部分作用。目前,RA导致CVD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炎症是联系RA与CVD的最重要因素,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并加强了部分传统危险因素的作用。RA心血管风险的管理应该是强制性的,如何执行仍然有待讨论。本文对RA合并CV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风险评估和管理进行综述。一、RA伴发CVD的流行病学1发病率高一项纳入15个国家例以上RA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RA总的心血管发病率为9%,各国波动于4%~18%,其中阿根廷与法国的心血管发病率低于5%,而德国、波兰、芬兰、英国和美国的发病率均高于10%[2]。国内一项多中心RA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现况调查显示,RA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为3.5%,显著高于我国正常人群[3]。

2识别率低心脏症状与关节炎症状相比更隐匿;风湿免疫科医生缺乏心血管方面的专业知识,心内科医生同样对抗风湿药物以及RA本身引起的心血管损害认识不足;RA合并CVD患者心血管症状不典型,如合并心肌缺血时很少出现心绞痛症状,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可正常。在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中,RA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非RA组的3.17倍,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是非RA组的5.86倍,心绞痛的发病率是非RA组的60%[4]。上述因素导致RA伴随的CVD易被漏诊或误诊。

3病死率高研究表明,RA患者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低,死亡风险较高,CVD是其主要原因[5]。在一项荟萃分析中,纳入了24个观察性队列研究共例RA患者,共发生次致命性心血管事件,RA患者的心血管病死率是整体标准病死率的1.5倍,表明RA的心血管病死率增加了50%[6]。

4治疗率低RA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时,规范治疗率低于非RA患者,40%~45%RA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没有达到目标值[/90mmHg(1mmHg=0.kPa)][7]。可能原因包括:患者只在风湿免疫科随诊,而不在心血管专科诊治;患者不重视心血管传统危险因素的危害。

二、RA伴发CVD的机制1传统危险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些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在RA人群中更为常见,例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7],可能原因包括:系统性炎症导致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RA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如关节痛和晨僵)以及对病情加重的恐惧,更缺乏体力活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以及某些抗风湿药物的副作用。

2全身炎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RA伴随的全身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导致脂质异常、氧化应激增加、内皮功能障碍、动脉僵硬度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等,从而促进粥样硬化斑块进展。

1.炎症导致脂质异常:

多数研究认为,未经治疗的RA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较同条件的健康者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甘油三酯/HDL-C)较高,但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的研究结论不一致[8]。

随着病程进展,脂质水平与RA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病情越重,血脂总体水平越低,但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未减低。而经抗风湿治疗炎症减轻后,血脂水平相应升高[9]。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炎症通过某些途径改变脂蛋白结构,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等炎症介质可改变LDL-C颗粒的大小和密度,从而增强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还能刺激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超氧化物,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的氧化修饰。炎症介质也可以改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的结构,使其转运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下降[10]。

RA患者磷脂酶A2-ⅡA分泌水平升高,且升高程度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使得发挥逆转运胆固醇作用的小HDL水平降低。甚至有报道认为,RA患者的HDL并不能保护LDL免受氧化,即使在疾病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大约20%RA患者的HDL实际上促进了LDL氧化[11]。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在体内外均可阻止LDL氧化。RA患者PON水平降低,下降程度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强相关,提示炎症可能通过调节PON活性影响RA患者的血脂谱。

2.炎症增加氧化应激:

二甲基-L-精氨酸(asymmetricdimethylarginine,ADMA)是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内源性阻滞剂,可作为氧化应激的指标之一。RA高水平的TNF-α能阻断ADMA的降解,导致RA患者ADMA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增加,抗氧化能力下降,加速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3.炎症致内皮功能障碍:

TNF-α还可以通过干扰蛋白激酶B(Akt),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还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1活性,诱导内皮功能障碍加重。

4.炎症致胰岛素抵抗:

RA患者高水平的TNF-α抑制骨骼肌等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利用,加快脂肪组织溶解,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释放的脂肪酸诱导巨噬细胞产生进一步的炎症反应,形成正反馈,从而产生更多的TNF-α和白细胞介素6,使葡萄糖利用障碍加重[12]。

3RA免疫异常加重动脉粥样硬化R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CD4阳性而CD28阴性(CD4+/CD28–)的T细胞亚群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和RA患者的外周血中均升高。内皮源性抗原在RA患者中表达增加,刺激CD4+/CD28–T细胞增生,TNF-α参与下调CD4+辅助T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CD4+/CD28–T细胞与血管或组织损伤有关,它们可能会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CD4+/CD28–细胞亚群持续增多的RA患者比没有增多患者出现更明显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迹象,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内皮功能下降[13]。

RA的体液免疫异常同样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RA患者颈动脉壁较对照组更厚,尤其是中高滴度抗体的患者[14]。抗环瓜氨酸肽(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CCP)抗体是与RA患者发生CVD相关的自身抗体。抗CCP抗体对R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且是关节结构性损伤的预测因子。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颈动脉中层较阴性者更厚。

4RA携带易感基因基因多态性是联系R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RA易感基因如HLA-DRB1-SE、TRAF1/C5、STAT4与较高的心血管风险及不良预后有关[15]。最具代表性的是HLA-DRB1-SE等位基因,尤其是杂合体,与RA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事件有关。

三、RA心血管风险评估目前,在预测CVD风险的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Framingham风险评分和欧洲SCORE评分,但这2个模型都不能准确预测RA的心血管风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A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增高,但缺乏RA心血管风险精细管理的措施及危险分层。因此,欧洲抗风湿联盟专家委员会(EULAR)发布了年RA心血管风险管理指南[16],推荐所有RA患者每年均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并根据抗风湿治疗的改变而随时重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EULAR首次尝试修订SCORE评分模型,当RA患者存在以下3种情况中的2种时,应将风险评分乘以1.5:病程10年;类风湿因子或抗CCP抗体阳性;和(或)有关节外表现。但是,仍有很大比例的高危患者不能被识别出来。

年荷兰心血管风险管理指南同样建议为RA修订标准化风险评估方法[17]。其建议,根据欧洲SCORE评分表评估RA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时,患者的年龄须再加15年。但是,这种方法同样缺乏支持证据。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更准确的评估方法。

四、RA心血管风险的管理1充分控制RA病情全身炎症在AS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控制原发病是降低CVD发病率的前提。研究证明,早期有效抗风湿治疗与较低的心血管风险独立相关。目前证据最多的药物是甲氨蝶呤和TNF-α阻滞剂[18,19],甲氨蝶呤可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因此需同时补充叶酸。非甾体抗炎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指南建议临床医生对同时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已患CVD的RA患者使用此类药物时仍需谨慎[16]。

萘普生的心血管安全性最高,建议非用不可时首选萘普生,并规律监测血压及肾功能。糖皮质激素对某些心血管危险因素有负面影响,但又具有强大的抗炎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其对RA心血管风险的影响尚不明确,指南推荐必须给予皮质醇类药物时,应使用最低剂量[16]。

2调整生活方式RA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鼓励并指导患者戒烟。吸烟不仅在RA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与较高的疾病活动度、不良的预后有关[20],因此,戒烟可使RA人群更加受益。第二,体育锻炼。运动可以预防CVD及其危险因素,甚至包括炎症[21],鼓励RA患者进行体育锻炼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第三,地中海饮食。地中海饮食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表明ω-3不饱和脂肪酸不仅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还可以减轻RA患者的慢性炎症[22]。

3药物治疗

1.调脂药物:

近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炎症性关节炎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LDL-C水平及心血管风险[23],一级预防的获益取决于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目前仍不确定RA患者该何时开始预防性调脂治疗,指南推荐RA患者与糖尿病患者一样,应该早期强化调脂治疗,使LDL-C2.5mmol/L[17]。

Ridker等[24]的研究发现,给予健康人口服他汀类药物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说明他汀类药物除调脂效应外,其抗炎效应在心脏保护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推测对于RA这类特殊人群,他汀类药物的心脏保护效应也许会更好。但是,近期发表的一项观察性研究却发现,他汀类药物对慢性病(包括RA)患者的有效性不如其他人群[25]。因此,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他汀类药物的真正效应。

2.降压药物:

尽管缺乏前瞻性研究数据的支持,指南仍推荐RA患者应严格控制收缩压mmHg[17]。目前有关RA患者首选降压药物的数据不多,有些证据支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RA患者获益。Flammer等[26]发现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8周后,RA患者的内皮功能得到改善,CD40水平降低。

3.抗血小板药物:

尽管RA患者动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27],但是目前还没有RA患者采用抗血小板治疗来降低心血管风险的研究。一般不推荐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联合使用,因为可能会降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总之,RA患者易患CVD,对于这类人群,必须严格地控制原发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

恰当的心血管风险管理需要风湿科或心内科医师与患者的共同努力。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风湿科与心内科医生需充分认识RA合并CVD的风险,并合理选择和调整用药,才能有效治疗RA,同时减少CVD的发生。患者则应积极配合戒烟,坚持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定期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长按上方







































治白癜风西安哪家医院好
白癜风治疗知名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hl/34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