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房颤这个疾病,它到底是个什么疾病?对我们身体主要有什么危害?怎么治疗效果好呢?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房颤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在一般人群的总患病率在0.4%,成人患病率在0.5%~0.95%之间,60岁以上的患病率为1%,随着年龄增加,房颤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发作时,心电图上面可以看到代表窦性心律的P波消失,代之以快速而紊乱的心房电心房颤动波,出现心室率绝对不整齐。
房颤的病因
很多疾病都可以导致房颤发生,部分房颤也可以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也就是所谓的特发性房颤或者孤立性房颤,尤其常见于65岁以下的患者。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导致房颤的常见原因有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心脏术后、心肌病(常见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一些患者会在较年轻的阶段就发作,最年轻的甚至10来岁即发生,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和基因变异的关系越大。此外,大量饮酒、吸烟会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其他诱因还包括: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摄入咖啡因、缺氧、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有房颤不代表就一定是冠心病,很多患者会在有房颤的时候就被部分医生戴上了“冠心病”的帽子,其实那是因为之前的认识不全面造成的。
房颤患者的症状
房颤的症状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最常见的是自觉心慌心跳,也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闷、气短或者出汗。部分人会多尿,之后因低钾而较长时间自觉乏力。
心室率不快时可无症状,尤其在慢性或者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可没有明显的症状。反之,如果心室率增快了,就有可能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
心跳特别快的患者可以出现血压下降、心功能不全等,而表现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表现;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肺水肿、心绞痛或心源性休克等。
此外,部分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在房颤终止自动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过程中,会出现心跳减慢甚至心脏暂时停跳的情况,部分敏感患者会发生眼前发黑,甚至晕倒在地。
房颤的危害
血栓形成与栓塞。由于房颤时心脏跳动非常紊乱,血液的正常流动会受到影响,最终在心脏内(尤其是左心房内的左心耳)形成小的血栓,一旦这种血栓脱落就会阻塞血管,造成脑栓塞(老百姓会说的脑中风)、脏器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房颤患者随访研究显示,5年中风的发生率高达20%。中风后一年死亡率达30%。且房颤导致脑中风的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0-59岁的房颤患者脑中风风险为1.5%/年,而80—89岁的房颤患者脑中风风险达23.5%/年。
心房扩大。房颤发作时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学改变,造成心脏出现相应的适应性改变,这些改变如果不能及时终止的话,将会导致左心房扩大。
诱发心绞痛、加重心衰。部分心室率未得到控制的冠心病患者,快速的心率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患者胸闷、气促等症状发生。
影响生活质量。特别是阵发性的快速心室率的患者,常有心悸、头晕、气短等不适。
房颤的治疗
病因治疗:对于那些可以找到并根治的病因或者诱因,首先是要纠正引起房颤的病因或诱因。可以纠正或者根治的病因或诱因包括:甲亢、急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电解质紊乱,酗酒等。
非手术治疗:
1、控制心室率。
转律问题。不需要必须给房颤患者药物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只要能很好的控制心室率就行了。为了维持窦律,很多房颤患者长期口服胺碘酮或心律平。但是大部分的患者却不应该用。因为长期服用这两种药物的副作用非常大,针对发作不频繁的房颤患者,比如一年发作几次,没必要吃一个副作用远远大于好处的药物。而对于频繁发作的阵发房颤患者,它们的疗效其实也不好,反而导管消融治疗更合适。
心室率控制到多少达标的问题。既往要求静息为60-80bpm,中等运动量为90-bpm。目前最新房颤指南要求,对有症状的房颤患者,静息时要求心室率<80次/分;而对于无症状性房颤患者,主张宽松的心室率控制策略——静息时心室率<次/分即可。最常用的控制心室率药物有美托洛尔和地高辛。
2、抗凝治疗。在我国房颤患者当中,有将近70%的人在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这是最常见的错误。对于房颤患者,首先应进行卒中危险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详见下表)。CHA2DS2-VASc评分标准是针对对患者可能发生脑卒中风险的评估,所得到的评分越高,发生脑卒中的概率越大。HAS-BLED评分系统是针对患者发生出血事件概率的风险评估,得分越高发生出血风险越大。对于CHA2DS2-VASc评分大于等于2分的患者,如果出血风险不大的话,就必须服用华发令预防脑卒中,而非服用阿司匹林。服用华发令控制的目标值在1.6--2.5之间,不超过3.0。期间应监测INR及注意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对于非瓣膜病引起的房颤,不愿反复抽血监测INR的患者,也可选用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
表1:CHA2DS2-VASc评分系统
危险因素
积分
慢性心衰/左室功能障碍(C)
1
高血压(H)
1
年龄≥75岁(A)
2
糖尿病(D)
1
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S)
2
血管疾病(如陈旧性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主动脉斑块)(V)
1
年龄(65~74(A)
1
性别(女性)(Sc)
1
最高积分
9
表2:HAS-BLED评分系统
字母
危险因素
积分
H
高血压(收缩压mmHg)
1
A
肝、肾功能异常(每项1分)
1或2
S
中风
1
B
出血
1
L
INR不稳定
1
E
年龄>65岁
1
D
药物(如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物)或酗酒(每项1分)
1或2
最高9分
手术治疗
房颤射频消融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是可以根治房颤的内科微创手术,手术创伤很小,仅在左右股静脉(大腿根部)有两处穿刺点。手术为局部麻醉,患者全程处于清醒状态,多数患者术中消融时可有轻微烧灼感,但多可耐受,手术时间约3小时左右。术后需平卧12小时,即可下床活动,观察1天,无复发、无并发症的患者即可出院。
什么样的房颤病人适合接受微创消融手术?
1.、18-80岁的患者
2.、无基础心脏病的房颤,即所谓的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患者。
3、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的房颤。
4.、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
5、甲状腺功能异常得到控制后的房颤患者(控制6个月以后比较好)。
6、以前未接受过心脏手术。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如果需要手术,建议在经验丰富的房颤中心,也可作为射频消融的适应症。
房颤消融的费用比较高(费用8-9万元),且成功率并非特别高,是否需要做手术还要结合患者自身经济条件、心理承受能力等其他因素。
阵发性房颤患者单次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约70%,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约60%,第二次或第三次手术后累计成功率可达90%。患者的心脏解剖形态将影响手术操作是否顺利,与手术成功率有关。一些临床因素也影响手术成功率,如年龄、病程长短、房颤类型、左房大小、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肥胖等。术者的经验与成功率亦有一定关系。房颤手术的成功率与术者的经验关系非常大,目前国内,较有经验的房颤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对于普通医院和合适的医生可能非常难,建议手术前先咨询那些长期活跃在房颤射频消融术的一线专家可能比较合适,比如“医患家”专医院崔凯军教授,医院龙德勇教授,医院张澎湃教授等。
外科微创手术
医院外科采用开胸胸腔镜微创在心外膜消融术治疗房颤效果也不错。外科可以微创直视下射频消融,而且可以同期作心外膜神经节、Marshall韧带消融,成功率高。阵发房颤85-90%成功率,持续房颤65-70%成功率左右。患者可选择有经验的房颤中心,由内外科医生会诊后决定哪种方式最适合。
左心耳封堵术
目前研究显示90%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心房血栓来源于左心耳。窦性心律(正常心跳)时,左心耳因具有正常的收缩力很少形成血栓。而房颤时左心耳收缩力下降,再加上左心耳自身的形态特点及其内的肌小梁凹凸不平,使得血流产生漩涡和流速减慢,促使血栓形成,血栓脱落至脑部动脉就形成脑栓塞即脑卒中。该手术最早于年8月应用于临床。分为外科途径和内科途径,外科途径因创伤较大,多不被接受。内科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创伤较小的操作简单、耗时较少的治疗的新方法。即在左心耳的入口处植入笼状结构的封堵器,封闭左心耳心房入口,使左心耳闭塞,从而达到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目的。左心耳封堵术主要适用于卒中风险高、有抗凝治疗禁忌、出血风险高或不愿意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房颤患者。
白癜风怎么诊断治好一位白癜风幸福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