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大门坏了,锁不上,还经常打不开,说不定哪天,进个“贼”,事儿就闹大了……这是换门儿好呢还是“修修补补又三年”呢?真是闹心啊。
这时候,人们第一反应常常是——换个门儿啊,大不了花点钱,一劳永逸,永绝后患,还修啥啊! 这事儿要是摊到心外科医生身上,就纠结了! 因为心外科医生要考虑到“换门”以后的20年、30年……后的日子怎么过。 心外科医师其实是这样想的:要是换个铁门,任凭雨打风吹、电闪雷鸣,包你年不坏,不过你得经常上点儿“油”,定期还得请“专业人员”“检修保养”,否则很快就会变成“废铜烂铁”; 这门儿要是能修,自然是好的,原装门框,原装门,花钱少,不用维护不费心,就是这坏门始终是坏门,用得时间久了,还是有可能会再坏……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了,这里所说的“门”是指心脏里的四道门——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这里的“锁不上”是指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打不开”是指心脏瓣膜狭窄(主要发生在二尖瓣、主动脉瓣),“贼”是指心脏瓣膜病相关并发症,如:房颤、脑梗塞、心肌重构、肺血管重塑等;上“油”指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专业人员”指医生,“维修保养”指定期复查心脏彩超、PT等。 上述的“换铁门”是指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定期复查,生活质量下降,但机械瓣膜可终生使用,不需二次手术。“修门”是指瓣膜成形术,术后不需长期抗凝,生活质量高,但可能出现瓣膜再次狭窄或关闭不全。 医院心胸外科前不久遇到这样一个患者:符菊莲(化名),65岁,2月前感冒后开始出现胸闷、气促,体力活动后加重,当时未予重视,症状逐渐加重,后来就连洗碗、扫地都感到心慌、胸闷,还感觉自己“心跳的声音”特别大,就连在身边睡觉的老公都能听得见,到医院一查,原来是“二尖瓣后瓣腱索断裂伴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反流非常明显,需要手术治疗。
常规的手术方式是“二尖瓣置换术”,其优点:手术安全性高,几乎不会遗留二尖瓣关闭不全;缺点:手术费用相对较高,术后需终生口服华法林抗凝,并可能出现抗凝并发症,对饮食、运动、生育、其他手术均有较高要求,生活质量下降。 另一种手术方式是“二尖瓣成形术”,即修复损伤的二尖瓣,不破坏瓣膜下结构,心脏的完整性得到最大保留,极少发生术后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且术后只需要短期抗凝,不需要终身服药及血化验,亦可避免口服抗凝剂带来的诸多并发症,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少数病人术后可能遗留或复发不同程度的关闭不全,可能需要二次手术。 对患者来说,二尖瓣成形相比二尖瓣置换有诸多优势,而对医生来讲首先得有过硬的手术技术,其次还得有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强大心理。 由于国内医疗环境特殊,患者往往不能接受二次手术,或常因此引发医疗纠纷,因此中国医生较多倾向于“二尖瓣置换术”。而在欧美国家,心脏瓣膜成形术比例较高。 为了患者术后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病情、意愿、经济、家庭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在由陈保富、马德华主任医师带领的心胸外科团队讨论后决定,给该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修门”。该手术相对“二尖瓣置换术”,医生需要承受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恩泽心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年手术量余例次,涉及各类心脏瓣膜置换、冠脉搭桥、大血管置换、先心病矫治、心脏肿瘤切除、心脏刀刺伤等10余个病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8天便康复出院,复查二尖瓣未见明显关闭不全。 心外科医生在给心脏瓣膜病患者作出治疗方案时,考虑到的问题会比较多,如患者尚未生育,为减少生育风险,病情允许时尽量选择瓣膜成形;如患者高龄、依从性差,可选择生物瓣置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其他还需要考虑到身体状况、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工作性质、民族风俗、家庭关系等诸多因素,并和患方充分沟通,选择能让患者获益最大的治疗方案,才是医生最想得到的。
来源:医院心胸外科 李晓东 王旖潇
编辑:小敏
觉得不错,请为我们点赞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