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教授王晓鸣周岩本草思辨录栀

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69061.html

(本文转自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就这看”平台名医,中医儿科教授王晓鸣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医术精湛,深受小患者的喜爱和患者家长的信任。

近日,王晓鸣教授撰文一篇,为我们介绍了一本有助于学习本草、领悟经典方剂的古代医学著作——《本草思辨录》;以及一味常用于儿科经典方剂的中药材——栀子。原文如下——

周岩(~约)系清末名医,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咸丰六年()为顺天府贡官刑部主事,于京邸患寒痢,几为庸医所误,遂有志于医。精研岐黄医籍,为人诊疗获效,遂有医名。

后历任山西祁县、安徽舒城、江苏盱眙县令,归里复研读医典。著有《六气感证要义》一卷()、《本草思辨录》四卷()存世。周岩的《本草思辨录》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立方之义,对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不但对本草学习有所裨益,对经典方剂的领悟亦大有用处。

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是这样评价栀子:“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善治心烦与黄胆耳。”正是栀子将肃降和调达这两种作用合二为一,故栀子具有祛除湿热(郁热)之性,最具盛名的方剂是栀子豉汤和栀子柏皮汤。

栀子豉汤和栀子柏皮汤均出自于《伤寒论》,前者用来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后者是治疗黄疸的经典方剂。

栀子的确是一味好药,老师宣桂琪最喜欢用了,所以,我也常用栀子治疗一些小儿的热性疾病。栀子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如小儿外感热病,卫气同病,见有发热、烦躁等症,可用栀子豉汤。用栀子是取其清肃之性,同时合以豆豉疏散之力,透邪泄热、除烦解郁。栀子配豆豉,显得比较清轻,用来治疗无形之郁热最为妙也。

栀子柏皮汤可用治湿热郁蒸之新生儿黄疸(阳黄),常配以茵陈蒿汤同用。用栀子是取其舒达之性疏散郁热,清利小便,同时合以大黄清热泄下。栀子配大黄,显得比较厚重,用来治疗热与湿结聚的黄疸最为合适。

栀子果

用栀子的古方不可胜举,儿科常用的还有凉膈散、泻黄散、越鞠丸、丹栀逍遥散、八正散等。

凉膈散为表里双解代表方,具有清热解毒,清上泄下之功效,主治上、中焦郁热证。常用来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泻黄散,选用了石膏配伍栀子为君,清泻脾胃积热;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治疗小儿口舌生疮。

栀子花

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六郁》一书,方中栀子除火郁,香附开气郁,苍术解湿郁,川芎调血郁,神曲消食郁,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症。常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此方为何取名越鞠丸?还与栀子有关。栀子在《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名医别录》称作越桃,至《药性论》始称山栀子;川芎《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藭,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朱丹溪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攫取一字而名越鞠丸。

新鲜栀子果

丹栀逍遥散是在逍遥散基础上加丹皮、栀子而成的。逍遥散是肝脾调和剂;用丹皮配伍栀子,以清肝经之热,丹皮是血分药,栀子一般也认为是由气入血的药,主治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最为确切。

栀子善清利下焦湿热,又具清热凉血之功,故可治血淋或热淋证,常配车前子、滑石等药同用,如《和剂局方》中的八正散。

栀子在民间还可外用,如“吊筋药”。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白酒和匀调敷,治跌打损伤,功在活络舒筋。根据清官医案记载,光绪曾以“山栀子一两,用烧酒、白面和匀,做饼贴上”,治伤痛,尤其四肢挫伤疼痛,效果更佳。

小贴士

王晓鸣,女,年毕业于浙江省中医药大学本科中医系,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儿科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副理事长。

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儿童保健学。对具有中医特色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及体弱儿的防治,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微量元素与儿童健康,如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儿童缺锌症、儿童铅中毒的防治,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症、抽动症、复杂性高热惊厥、儿童哮喘、慢性腹泻、易感儿等诊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门诊安排:

1、医院下沙院区:周一上午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zz/121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