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病例刁玉刚教授重度冠脉狭窄患者行颈动

病例提供

刁玉刚教授

医院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麻醉处理难度较大。重度冠脉狭窄是否为CEA禁忌?若患者需进行手术,我们应当如何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的麻醉管理方案?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60岁

主诉:间断左侧肢体无力伴左侧手指麻木4次

现病史:患者10年前首次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左侧手指麻木,言语不清,持续约10分钟后自行恢复,后间断发作3次,中间约5年未发作,最近一次发作约半个月前,同时伴有右眼视物不清,无头晕,无站立不稳,无意识丧失,医院就诊,给予药物治疗后好转,为进一步治疗入住我院。患者目前精神尚可,体力正常,食欲正常,睡眠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排尿正常,大便正常,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20年,服用替米沙坦、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一般,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右侧手指20年前有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无疫区居住史,无疫源接触史,吸烟5支/日,饮酒2两白酒/日。

体格检查:血压(BP)/84mmHg,心率(HR)78次/分;神志清楚,情感淡漠;语言减少、语音低微;计算力、记忆力及智力、空间时间定向力正常;四肢肌力、感觉均正常

心电图(ECG):窦性心律,轻度ST-T段改变

心脏超声:轻度二尖瓣反流,动脉硬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65%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脑钠肽(BNP)、肌钙蛋白等基本正常

脑部CT:全脑灌注未见明确异常;脑内多发腔隙性梗塞、软化灶

术前诊断:急性脑梗+左侧颈内动脉狭窄

冠脉血管造影CT(CTA):左前降支狭窄80%,回旋支近段狭窄30%,右冠支近中段管腔狭窄70%

2

手术麻醉经过

麻醉诱导:患者经术前优化治疗后,术前BP控制在~/85~95mmHg,空腹血糖为8.6~10.9mmol/L。麻醉诱导药物选择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

麻醉维持:丙泊酚+七氟醚。

手术经过:阻断颈总动脉时BP/95mmHg,脑氧饱和度(rSO2)从70%降至57%,处理:增加脑灌注,增加血携氧,降低脑氧耗,调整吸入氧浓度(FiO2)为%,给予依托咪酯,BP升高至/mmHg;颈总动脉阻断时间为30分钟,开放后rSO2升高;术后停药1小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拔管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术后脑部CT示未见出血及梗塞,CTA示左侧颈动脉通畅;术后4小时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5%,逐渐加重,颈部隆起,处理:怀疑血肿,继续观察并保持颈部制动;术后6小时患者苏醒,对侧肌力为0,中医科会诊后诊断为“中风”。处理:电针治疗及穴位注射,每日一次;术后5天CT复查结果显示无缺血和梗死;患者于术后1周出院,肌力2级,术后5月,肌力恢复至3~4级。

3

深入思考

问题1

?

该患者是否适合择期CEA?

近期脑卒中患者的围术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概率增加,择期手术应该延期并做风险效益评估。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并不推荐急性脑卒中患者行择期手术,但是CEA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2周内进行干预,可以降低脑卒中复发的风险。需进行充分治疗后考虑手术的患者包括:重度冠脉狭窄、重度以上瓣膜狭窄、有严重症状的心律失常,一口气无法登上2楼的患者。

冠脉评估是CEA术前评估的重中之重,推荐术前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有新近、严重冠脉动脉疾病(CAD)症状者需行冠脉CT检查。心内科会诊意见为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但病案中的患者本人及家属拒绝进一步检查,坚决行CEA,此时行造影检查和进行手术之间存在矛盾。

刁玉刚教授:是否需要对患者的冠脉狭窄进行处理更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症状。麻醉科医师应当主要评估患者的活动耐量+症状,该患者平时可爬三楼,活动耐量>4代谢当量(MET),行CEA具有一定风险,但并非是绝对禁忌,可以耐受手术。

问题2

?

该患者如何进行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手术、麻醉的耐受力,术前应邀请心内科医生会诊,根据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症状,进行合理用药,将患者调整至最好的手术耐受状态。一般有症状者需在两周内手术,优化治疗的术前准备时间有限,无症状患者准备时间充分,应给予优化治疗。CEA术前优化治疗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以及给予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等。

问题3

?

该患者选择何种麻醉方式?

CEA围术期处理的核心在于有效缓解应激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头颈/体表手术应激小,可采取全麻或局麻方式。GALA研究结果显示,CEA患者的远期转归与麻醉方法无关,但是术中从区域/局部麻醉改为全麻的患者约占4.4%。局麻方式主要是颈丛神经阻滞,一般单独浅丛或中间颈丛即可进行良好阻滞,但是区域/局部麻醉的禁忌人群包括:①不愿者:紧张、幽闭恐惧症;②不能者:语言、意识障碍;③不能耐受者:短颈、高分叉、新手操作。在权衡全麻、局麻的利弊后(表1),本例患者最后选择了全麻。

表1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的利弊

问题4

?

该患者如何保证手术麻醉安全?

术中麻醉管理的重点在于保证冠脉安全以及脑灌注,因而术中患者的收缩压不能过高,舒张压不能过低,脑血管阻力及HR不能过低。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应当选择性进行神经学及脑灌注的监测(表2),在阻断血管期间,维持良好的心脑灌注,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或偏低水平,维持血糖11.1mmol/L,避免低血糖。

表2神经学和脑灌注监测指标

问题5

?

哪些监测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为什么该患者没有进行血液转流?

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分流、升高血压、改变手术方式。了解各项指标的灵敏度、可信度、假阳性及假阴性是进行监测的重中之重。监测是否能改善患者预后未知,据现有文献报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脑保护监测方法优势及不足并存,对于CEA,脑功能监测非常重要,但无论是术中还是术后,单一的监测都是不全面的,重要监测之间应当互补,推荐同步使用多种监测方法。目前对CEA术中是否需要常规应用转流管进行血液转流仍存在争议,建议通过有效的监测手段来判断是否需要转流。

问题6

?

患者术后4小时突发呼吸困难,SpO2降低,颈部隆起,术后6小时苏醒,对侧肌力0级,此时考虑什么?如何处理?

主要考虑伤口血肿。由于颈动脉血运丰富,加之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等,术后易引起切口的出血,形成血肿,伤口局部疼痛,局部肿胀,吞咽困难等是血肿发生的早期标志。CEA术后患者伤口血肿的发生率约为5.5%,控制术后BP可减少风险;多为静脉渗血,可压迫5~10分钟;血肿扩大压迫气道应抽去积血;术后避免头颈部剧烈活动,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因血肿也可压迫颈动脉窦,反射性地使心率变慢,甚至心脏骤停,术后应注意有无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术后6小时患者苏醒后肌力为0,中医科诊断为中风,并于术后行电针治疗,每日一次,穴位注射,每日一次。

4

麻醉管理总结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麻醉管理考验麻醉科医师对于冠脉疾病的理解,CEA的麻醉管理则考验麻醉科医师对于脑卒中的理解。这是一例简单的常见病例,但是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临床思考,当脑血管疾病患者行非脑血管手术时,我们在术前应在客观证据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主观评估、完善术前准备、麻醉选择及围术期处理;正确理解心、脑之间的关系,以灌注为导向,在颈总动脉阻断后,进行控制性升压,保证脑血液供应,维持氧供需平衡;尽量缩短阻断颈总动脉的时间,避免围术期脑卒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结局。

图CEA手术中维持氧供需平衡

完整内容请见07期《麻醉·眼界》杂志-病例副刊,留下您的姓名、邮箱及电话将有机会获得超有料的《麻醉·眼界》杂志!

转载需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麻醉·眼界》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zz/147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