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宝宝经脉谈按摩

白癜风哪个医院看较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婴幼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小儿推拿的过程中,宝宝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爱心与耐心,在充满爱的呵护下,宝宝会更健康的成长

捏脊法

捏脊法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推拿疗法,是一件祖宗流传给我们的养生法宝。由于是按一定的方法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所以叫“捏脊”,因为对治疗“积滞”一类病症效果特别好,又称“捏积”。“捏脊”是相对部位来说的,“捏积”是相对功效来说的。由于捏的部位又是华佗夹脊穴所在,所以还叫“华佗捏脊法”。其实,所指的都是同一种方法。捏脊法简单易学、方便易行、安全无碍、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适合小孩,而且适合成人。不仅能够治疗多种疾病,而且更能增强体质、养生防病。特别适合家庭保健,用于调理亚健康、调治慢性病等非常值得推广、普及。

功效

一、能健脾和胃、祛滞消积、促进消化吸收,防治厌食、食积、腹泻、便秘、腹痛、呕吐等各种肠胃疾病。

二、能迅速鼓动、升发全身阳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感冒、咳嗽以及其他流行疾病。是家庭保健的通用法宝。

三、能调和阴阳,增强神经系统调节全身的功能,改善睡眠,健脑益智,防治小儿夜啼、尿床、多汗、烦躁和成人失眠。

四、能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少儿生长发育,防治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和各种虚寒性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

五、能畅通脊背经脉、放松脊背肌肉、调整脊柱平衡,防治颈肩、腰背劳损、酸痛。常用手法:

被捏者俯卧在床上或者沙发上,掀起衣服,坦露整个腰背。操作者站在被捏者旁侧,两手沿着被捏者脊柱的两侧,捏起脊背上的皮肉,一边捏捻,一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的长强穴捏到颈项部的大椎穴,重复3-9遍。具体操作手法有两种:

一、拇指前位捏脊法:双手半握空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合并屈曲成弓状,手指的背侧置于脊柱两侧,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肉,向前下方推按,拇指伸直下按。拇指指腹和食指的桡侧缘相对用力将脊背的皮肉捏起,拇指在前,食指在后,两手拇指沿着脊柱中线交替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行移动。两者相互配合,边捏边放,连绵不断地向颈项部推移。

二、拇指后位捏脊法:两手拇指伸直,两指端分别置于脊柱两侧,指面向前,顶住皮肉;两手食指、中指前按,掌心朝下。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相对用力将脊背的皮肉捏起。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向前推动,两手食指、中指同时交替向后捻动,两者相互配合,边捏边放,连绵不断地向颈项部推移。

常见推拿法

 推攒竹:用两拇指自下而上推两眉中间至发际,30~50次,主治发热头痛。

  推坎宫:用两拇指沿眉心向眉梢分推,30~5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

  清天河水:用食指和中指指面自腕部推向肘部,~次,主治发热。

  揉迎香: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30次,主治鼻塞流涕。

  揉膻中:用中指端揉两乳头中间点,50~次,主治胸闷咳喘。

  自我防护

  1.每天早晨用冷水洗脸。

  2.每晚用较热的生姜水泡脚直至皮肤发红。

  3.每晚用淡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

  4.两手对搓,掌心热后按摩迎香十余次,可以预防感冒。

  5.每日用醋在室内熏蒸1次,每次20分钟,能去除居室内的病毒。

  最后要强调,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多饮水、多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的好办法。

  宝宝推拿处方

  如何通过推拿来给宝宝治疗腹泻呢?有一些基本的推拿处方,家长可以在家自行给孩子推拿,一是可以止泻,另外也可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伤食泻和因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治疗手法是不一样的,需要中医进行辩证治疗。比如伤食泻可以加“推大肠”,风寒泻就可以在推拿基础上加”推三关”等。

  准备:医生提醒,在给孩子按摩推拿之前,一定要准备好BB油,在按摩部位涂抹均匀。

  1.揉腹法。家长可以把手掌摊开,放在宝宝的腹部,逆时针轻揉50下左右,或者2分钟左右。这个按摩手法可以让孩子止住腹泻,同时促进肠胃功能润化。医生提醒,一定要逆时针,也就是要逆着肠子的方向揉动(见下图①)。

  2.推背法。方法要领是顺着宝宝的脊柱由下往上搓,一直搓到皮肤微红发热为止。小儿腹泻伤经液,气血经液同源,所以要给宝宝补气血。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推背可以补阳气,健脾补肾,增强孩子抵抗力(见下图②)。

  3.推上七节骨。用拇指侧面或者食指、中指指腹,从宝宝的骶骨(尾椎)出往上推,直推到腰部,即命门(督脉穴,第二腰椎下凹陷中)处止。推拿时,手法可以稍重一些,推到皮肤发热为适度。这是比较好的止泻手法(见下图③)。

  4.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家长可以用右手拇指指腹顺时针旋揉宝宝手掌大鱼际,次数在50次左右。按揉这里,可以健脾促消化,增强肠的蠕动功能,让宝宝的肠功能更好(见下图④)。

  5.补肾。家长按住宝宝的小拇指最外面一节的指腹,顺时针旋推,~次。在这里,是宝宝肾经的反应点,肾主水,所以推拿此处可以补肾水,防治宝宝因腹泻而发生脱水的情况(见下图⑤)。

咳嗽如何进行推拿呢?李海娟介绍了几个家长们可以在家自行给孩子按摩的基本方法:

  头面颈项:开天门、分阴阳各~次;按揉风池、风府、百会各30~50次;从眉头向太阳穴方向揉按眉毛5~10次;

泻肺经:从无名指的第一节推到末节。

补脾经:在手掌的大拇指指腹,顺时针旋推。

咳喘穴:点按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中间。

点按合谷穴:这是一个治疗咳嗽常用的穴位。

  上肢:清天河水次。泻心经、肝经、肺经、补脾经、肾经各~次;

点按曲池、内关、列缺、尺泽、咳喘穴各50~次;

点按膻中穴。

胸部:点按天突、膻中、乳旁、乳根各50~次;

 下肢:点按丰隆、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各50~次;

点按膀胱经。

背部:向下搓背,开膀胱经,重点点按大椎、肺俞、脾俞、肝俞、心俞、哮喘穴;自上向下捏脊;向下推天柱骨至皮肤微红发热。

  中医的几种咳嗽类型

  咳嗽在中医里也分有几种类型,医生提醒,必须要根据不同的类型辨证治疗: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稠粘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

  阴虚燥咳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

  咳嗽推拿加减法

  若风热或者痰热者加按揉内劳宫、心俞50~次;退六腑次。

  若风寒者加按揉外劳宫;点按背部脾俞、肺俞各50~次。

  若痰湿者加退六腑次;揉板门、运内八卦各~次。

  若阴虚内热者加补三关次;清天河水次;按揉内劳宫各50~次。

  若久咳者加补三关次;加按揉背部脾俞、肺俞、肾俞、命门。

  点按膀胱经。

  补脾经:在手掌的大拇指指腹,顺时针旋推。

  泻肺经:从无名指的第一节推到末节。

  点按合谷穴:这是一个治疗咳嗽常用的穴位。

  点按膻中穴。

  咳喘穴:点按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中间。

按摩可通过刺激自主神经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和调节胃肠蠕动功能,从而使内脏、血管、腺体的活动功能增强。背俞穴的按摩治疗,可通过脊神经反射,影响脊髓和大脑的调节功能,从而使相应脏器的功能发生变化。经常按摩可以减轻机体对刺激的应激反应。

推拿治疗确实是一种简便、实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关键的问题是要正确掌握推拿手法、学位、解剖部位,临床上要运用恰当。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家长应认真学习,刻苦练习,反复体会、时间,逐步摸索和掌握推拿治疗的规律。熟练掌握了正确的推拿手法,不适用药物,既能起到用药的作用,有时比用药起效还快,疗效还好,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还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难题。

添加,获取更多有益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hl/1178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