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院动态郑州九院成功完成首例双腔主动

鐧界櫆椋庡簲璇ユ敞鎰忎粈涔? http://m.39.net/pf/a_4785535.html
                    

郑州九院心脏中心

心血管介入技术再获新突破

半月前,一位67岁的冀师傅因反复心慌、胸闷、晕厥入住我院心脏中心CCU病区,入院查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29-35次/分,且合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及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心脏中心主任赵明中教授仔细查看病人并询问病史后指示观察一段时间,并予规范化治疗,若病情无缓解或加重,需植入起搏器。病房袁清茹副主任、王云峰医师认真观察每日的病情变化。期间患者头晕、胸闷、晕厥情况仍反复发作。赵明中主任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实施双腔(双腔生理起搏、主动螺旋电极)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近日,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介入中心主任赵明中教授及其介入团队成员程勇、陈雨医师为该患者植入了起搏器,这是市九院建院以来首例双腔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DDDR)植入术成功实施。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心电监护显示为双腔起搏心律,心率60-70次/分,患者头晕、胸闷等症状消失。术后赵明中主任没来得及休息再次到病房查看患者伤口,病人及家属脸上露出了感动的笑容,直竖大拇指称赞“没想到九院专家不但技术高、医德好、还这么负责任”。

据赵明中主任介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属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心室间的传导完全阻断、心房冲动不能传入心室,心室只好出现缓慢性室性心律,心率在每分钟30次至40次,因心率慢、心排量显著下降而引发头晕、乏力、胸闷乃至昏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起搏器治疗能有效改善心率缓慢而致的临床现象。

双腔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将两根电极导线分别置入心房和心室,两根电极都具有感知和起搏功能,也称房室全能型心脏起搏器,尤其适用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能够保持心房和心室得到同步、顺序、协调一致的收缩,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理起搏的需要,比右室单腔起搏有更多的优势,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起搏方式。起搏器被动固定电极—翼状电极用于心房起搏时,通常放置在右心耳处,少数病人因右心耳较小,肌小梁结构不明显,导致植入失败和早期电极脱位,而使用主动电极则可大大降低上述现象,根据目前国内外主动电极导线的应用情况及随访结果,主动螺旋电极在电极脱位率、心肌损伤以及起搏参数等方面均优于被动电极,目前主动螺旋电极在国外应用较广泛,但在国内,广泛应用的还是被动式固定电极,而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导线的应医院,这与人们对主动螺旋电极的性能、植入技术的掌握及术后并发症等了解不足有关。

赵明中主任指出:选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固定牢靠、不易脱位,感知起搏参数良好,患者易于早期活动,减少血栓相关的并发症。

图1.心血管介入中心团队

图2.起搏器植入后心电监测示起搏心律

图3.植入的双腔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起搏器(DDDR)

作为郑州九院引进的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具备前瞻性与国际视野的心脏中心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围绕老年心血管病学科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老年心血管病“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防治体系。特别是年6月赵明中教授自德国留学回国以后,根据九院及心脏中心临床工作的实际,在常规开展“冠心病介入”手术(包括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弥漫性或慢性闭塞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的同时,在九院积极推动并开创“非冠脉”介入诊疗技术新局面,如:结构性心脏病(先心病、卵圆孔未闭等)介入治疗;双腔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推动心脏声学造影筛查卵圆孔未闭;近期已有多例房颤患者实施了经食道心脏超声(TEE)左心房和左心耳的评估工作,为将来开展房颤患者的LAAC(左心耳封堵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等做好前期准备。目前初步成效显著,在本区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得广大患者信赖;同时,心脏中心的医、护人员也热情高涨,努力学习新知识、努力拓展新技术,真心希望能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实实在在的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内科第二党支部:心脏中心程勇)

王建凯/统筹黄敏/责编排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hl/129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