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应用于临床两百年,药用机制也尚未完全明了,但一直是FDA推荐的治疗心力衰竭的唯一长期正性肌力药物。
不过因为其有效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相隔较近,临床仍难避免发生洋地黄中毒,那正常的洋地黄效应心电图和洋地黄中毒心电图有什么差异点呢?
这份心电图的提示了什么呢?
II导联连续记录,P波消失,代以节律不等、大小不一的微细心房纤维波;心房率次/min左右;QRS呈Rs型,RR节律绝对不齐,频率42~次/min;QRS间期80s,ST段呈下斜型下垂,QT间期ms,呈典型鱼钩状改变,箭头所指为T波高矮交替变化。
1)心房颤动;2)符合洋地黄化心电图改变;3)T波电交替。
洋地黄效应发生机制:洋地黄类药物是一种特异性的Na-K-ATP酶抑制剂,通过阻止细胞内Na外移,引起细胞内Na积聚增多,后继促进[Na+]-[Ca2+]交换(细胞内Na与细胞外[Ca2+]交换),继发钾离子外流增加,平台期外向电流增强导致动作电位时程缩短以及有效不应期缩短,心电图QT间期缩短。
另外洋地黄使心内膜提前复极,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就是使得T波平坦而后尖锐倒置,这种T波有一个特征,即T波终末部要高于等电线,整个ST-T改变类似鱼钩,所以洋地黄类效应心电图有一个专有名词“鱼钩样改变”。
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后心电图出现鱼钩样改变是正常的现象,不要误认为心肌缺血,也不是洋地黄类药物的停药指征。
那洋地黄中毒的心电图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
洋地黄中毒的心电图表现复杂多变,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任何一种心律失常或传导紊乱。洋地黄中毒时,节律的多变性比节律的类型更为重要。
那洋地黄中毒常见的心电图征象有哪些呢?
1室性期前收缩这是洋地黄中毒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50%,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心电图之一。
如图,每一个窦性心搏后跟随一个宽大畸形的室性期前收缩。
2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为洋地黄中毒的晚期表现,发生率约为10%,可短暂出现或持续性发作,后者易进展为心室颤动,死亡率高达68%~%。
如图,每一个心搏均为室性,主波方向交替改变。
3三度房室阻滞当心房颤动患者在使用洋地黄过程中,出现规整的心室率,提示心室搏动已经不是心房颤动下传所致,而是交界区或室性心律,心房和心室完全无关。
如图为一名60岁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有二尖瓣狭窄史,心房颤动,心功能III级,在接受地高辛治疗时,心律突然变得规整,心电图诊断为心房颤动,加速的交界性逸搏心律,三度房室阻滞,结合临床考虑洋地黄中毒。
4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房室交界区心律,通常表现为非阵发性,频率70~次/min,对劲动脉窦按压无反应。此外,洋地黄中毒时,冲动可来自房室结两个不同位点,≥3个位点者罕见。
如图,每一个QRS波群前可见逆行P波,PR间期ms,提示交界区起源,可诊断为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频率次/min。
由于洋地黄的药物安全浓度窗口较小,目前指南建议应用剂量应规范化、低剂量化,减少洋地黄中毒的发生。
临床功夫不可松懈
我们一起再接再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