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端轴承湖州制造的辛子密码

白癜风能光疗吗 http://m.39.net/disease/a_9338683.html

记者秦敏杨骏路平徐震

昨天,在南太湖新区杨家埠工业园区方家山路以东,一栋钢结构建筑正在加紧施工,这是湖州公尺轴承有限公司年产13万套回转支承项目。“黄梅天快来了,我们趁着雨水间隙抢抓工期,争取项目在今年10月投用。”“公尺轴承”总经理王毅说,项目投产后将生产直径6至10米的“巨无霸”轴承,多个产品将填补国内重大装备主轴承空白。

湖州公尺轴承有限公司是浙江辛子精工机械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之一。年,“辛子精工”在湖州落户。13年间,企业步步为营、茁壮成长,逐渐发展成为一家拥有25家子公司、百余种产品领跑行业、覆盖全产业链的高端轴承生产企业。去年,产值达到了34.7亿元。

从“1”到“25”,从单一轴承产品到上下游产业高度集聚,从承接国家重大装备领域十大“卡脖子”项目的轴承研发与开发到重大装备零部件产业园的宏伟规划,“辛子精工”走上了一条蝶变之路。而这背后,又蕴藏了一串怎样的高速发展密码?

解码1

延链——“我们平均每年新增2个工业项目”

“8+1”,这是国外客户对“辛子精工”的称呼。“企业成立之初,我们为全球轴承领域前8强企业和国内最大的轴承企业提供配套。”“辛子精工”副总经理卓旭东说,久而久之,这就成了“辛子精工”的别称。

“服务‘世界前8’,我们的底气就是充足的技术储备和精益求精的韧劲。”卓旭东坦言,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质量的不可控,经常会限制产品质量的把控。

怎么破?只有延链,打通和健全上下游供应链。

湖州石渔涧模具有限公司是“辛子精工”在湖孕育的第5家子公司。年,“辛子精工”在湖州扎根第一年,就已经思考全产业链的构建问题。首先引发企业领导层担忧的,就是生产关键环节——高精密模具制造。

“没有自主研发的模具,我们产品的第一道流程就被别人卡住了脖子。”临危受命的“石渔涧模具”总经理孙向民回忆当时行业竞争的残酷现实:一些产品当天生产出来,过几天市场上就会有复制品。同时,模具精度、寿命、效率不受自己掌控,会产生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经过一系列研发后,“石渔涧模具”在成立后第三年开始了生产。占地平方米的厂房内,首批10名操作技术员干得火热。去年,“石渔涧模具”新建厂房面积达到10平方米,员工近百人。其生产的模具供应“辛子精工”的24家子公司,实现了“辛子精工”模具的独立生产。

如今,在1.2公里长的方家山路上,和“石渔涧模具”一样茁壮成长的,有“固耐橡塑”“哈特贝尔精密锻造”“诚基机械”“云水桥精工机械”等20多家企业,其中17家是规上企业。它们覆盖了轴承产品的全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

“我们平均每年新增2个工业项目。”卓旭东说,13年来,“辛子精工”着眼于发展技改项目,借助技术转化、内部孵化、收购合并等方式培育新项目,目前形成了集钢管、精锻、冷碾、冷挤等一体的制造全产业链。

“轴承的五大件,内圈、外圈、滚动体、保持架、密封件,我们都能生产出来。这样不仅能满足顾客需求,还能让自己不受外界制约。”“辛子精工”销售经理李圆说。

李圆所言非虚,去年企业依靠全产业链的生产能力,不仅没有受到市场影响,反而产值取得了15%以上的增幅。“即使是疫情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是满负荷生产的。”李圆说。

目前,“辛子精工”正在致力于新能源汽车、铁路轴承、航天航空和部分国家“卡脖子”项目的轴承研发与开发,加速成为高端轴承国产化的生力军,着力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重大装备零部件制造产业园”,让我国高端轴承实现了“湖州造”。

解码2

集智——“合理化建议是每名员工都可以提的,一个是全员化,一个是专业化,形成企业的‘智慧大脑’”

上月20日,“辛子精工”子公司——湖州以创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智造3团队的团队长马超群,提交了一个关于小锻造线某客户订单型号取消预辗的合理化建议,经过公司技术和质保团队的现场验证,被批复为“可行”。该团队4月份积分额外奖励5分。

这已经是马超群来企业提交的第10个合理化建议了。这项建议经过改善实施后,可以减少一名操作人员,同时大大降低模具消耗,并横向推广到其它生产线。“我们每天操作机器,经常会萌发一些改善机器的想法。没想到企业这么重视。”他说。

“企业一半的技改,都来自于员工的智慧。”卓旭东说,“辛子精工”从创立之初,就有两条渐成体系的政策——合理化建议和改善提案。多年来,无论是刚入企的毕业生,还是资历经验深厚的工程师,可以直接将建议上传至领导层,采纳的就给予奖励。

“合理化建议是每名员工都可以提的,改善提案主要是技术部门的人员提交的。一个是全员化,一个是专业化,形成企业的‘智慧大脑’。”“辛子精工”工程二团队团队长薛思松负责5家子公司的工艺改善,他这样评价这套体系。

每年,“辛子精工”都有不少于条的合理化建议上传,每周都有不少于条改善提案得到批复。目前,企业已开发新产品余个,拥有专利项。

荣获年“浙江工匠”的湖州诚基机械有限公司技术部主管郑志强有个“36小时攻关”的故事,被不少员工称赞。年,“诚基机械”有一个产品遇到了技术瓶颈,导致生产停滞,郑志强上传了改善提案,马上得到总经理的批复。他带领两名技术员连续攻关36小时,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使该设备生产效率提高了%,废品率下降了59%。

“改善提案制度对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目前我已经提交了多个提案,其中有95个是技改项目。”郑志强说。

“这项制度除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也加强了员工对企业和当地的认可。”卓旭东说,“辛子精工”共有员工多人,80%以上来自全国各个省份。目前有超过对员工夫妻在湖州购房定居,越来越多的员工正在成为“新湖州人”。

解码3

沃土——“实在想不到有什么难题,因为有问题一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hl/153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