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访谈吴永健复合技术在心血管疾

——中国医学科医院吴永健教授专访

编者按:

  在中国心脏大会(CHC)上,心血管复合技术国际研讨会举办了四场,涉及冠心病、心房颤动、瓣膜病治疗及手术室解决方案各个方面,反映了复合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针对这一技术,《国际循环》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医院吴永健教授。

复合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及面临难题

  应该说,复合技术是未来医学发展整体趋势。最初,医学无内外科之分,随着技术发展,划分了内科和外科。外科以手术治疗为主,内科以药物治疗为主。再后来,出现了微创治疗。传统手术创伤大,患者面临较高手术风险,外科医生希望能开展微创手术;而内科医生认为单纯药物治疗非常受限,也倾向于向微创医学发展。这种情况下,内科外科不谋而合,新学科——融合医学(即复合医学)应运而生,实现了空间、时间、医生及医疗资源等几个层次的融合。复合手术需几个团队共同完成,这是复合医学形式;而复合医学内容在于,从不同角度,在同一时间、地点,对同一疾病、同一患者实施治疗。

  虽然复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但却面临一些问题。第一,医院设置有内科楼、外科楼,而复合手术不可能分别在两个地方开展,因此,未来医疗模式需要首先解决空间问题。第二,要改变纯内科或纯外科医生的分科观念,培养更多复合医学医生。例如,开展冠状动脉手术时,可能前降支需要搭桥,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需要放置支架,医生要充分发挥内外科治疗各自的优点,使手术风险降至最低、取得最好的手术效果。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除了要提高医务人员对复合医学的认知,还需提高患者对复合医学的认识和认可。这可能需要该领域专家投入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宣传,用具体案例让更多人知道复合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方向。

经导管瓣膜心脏病治疗进展及其在老年主动脉瓣狭窄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疗效

  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治疗在国外比较成熟,并已被写入指南。这种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但在中国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刚完成的研究发现,中国与西方国家患者患病特点有很大不同,中国患者二尖瓣钙化程度更高,老年人身体常更虚弱,并发症及合并症更多。对中国老年患者而言,经导管治疗难度和风险均显著高于西方国家患者,故中国需制定自己的治疗策略,包括瓣膜及手术方案的选择。

  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瓣膜病患者,国际上一直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经导管治疗技术出现后,为这类患者治疗带来希望。医院国家心脏中心,我们对此类患者首先进行球囊扩张,改善心功能;在心功能改善后,再实施经导管瓣膜植入治疗。这样治疗能做到更有的放矢,也更安全。

主动脉瓣球囊扩张在心功能极度低下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过渡治疗中的作用

  过去认为,球囊扩张所致反流会加重加速患者病情发展,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球囊扩张非常安全有效。对过去已被“宣判死刑”的患者,采用先球囊扩张过渡再经导管治疗的方法已使近一半以上患者得到很好救治,相当多患者症状缓解,仅极个别治疗无效。因此,对心功能极度低下患者,可采取这种分步治疗策略。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技术应用前景

  经导管瓣膜病治疗可能是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最顶级的治疗方法,原因在于此类手术难度较大且存在较高手术风险。相对来讲,经导管二尖瓣治疗风险较低,但手术难度非常大。这主要因为体内二尖瓣形态呈不规则鱼嘴样,体外制作的瓣膜很难与其完全一样。但所有困难都是能克服的,现在英国在这方面走出非常重要的一步。医院开始尝试通过导管进行二尖瓣置换,并取得初步成果。正如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历经十几年发展才逐渐成熟并在临床应用,经导管二尖瓣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我相信人类终将解决这一问题。









































鐧界櫆椋庢不鐤楅偅瀹跺尰闄㈠ソ
鐧界櫆椋庣殑鍋忔柟鏈夊摢浜?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mdc.com/wahl/65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