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正华,男,汉族,年2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年,拜同邑儒医戴雨三习医;年,拜孟河学派代表性医家马培之第三代传人杨博良为师;年,悬壶济世;年,在南京中医学院任教,任中药学教研组组长,编写第一本《中药学讲义》;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中医系中药教研组组长;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晋升为教授,批准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年,批准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年,主编《临床实用中药学》出版;年,被国家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指导老师;年,获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主编的《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出版;年,领衔研制的“黄栀花口服液”获卫生部新药证书;年,被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颜正华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著的《颜正华中药学讲稿》出版;年,北京市立项成立“颜正华名医工作室”;获北京市“首都国医名师”称号,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内经》中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如“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其形成机理和特点进行了探讨,创立了茵陈蒿汤为治疗黄疸的主要方剂。《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中均论述了黄疸的危重症候“急黄”,并提到“阴黄”一证。程钟龄《医学心悟》创立了治疗阴黄的代表方茵陈术附汤。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寒邪、热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目黄、身黄、小便黄为黄疸的诊断依据,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治疗上当遵循《金匮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原则。
杨某女,76岁,家庭妇女。
年10月5日初诊。
黄疸六十天,从起病至今不发烧,肝胆区不痛,不呕吐,医院怀疑为胆系感染或肿瘤,曾服西药治疗多时效不理想,遂来就诊。刻诊精神尚佳,皮肤及巩膜黄染,肝脾不大,肝胆区无压痛。口苦口干,纳少,寐差。大便秘,3~5日一行,小便黄。左脚肿,行走不便。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年轻时体健,年曾查出宫颈癌,并行手术切除。近年常因为儿女担心,而情志不舒。
证属肝胆湿热,肝气瘀滞,
治以清利湿热,疏肝化瘀,佐以和中安神。药用:
茵陈蒿30g,炒山栀10g,炒黄柏6g,全瓜蒌30g,郁金10g,炒枳壳6g,丹参12g,牛膝12g,生牡蛎30g(打碎,先下),茯苓20g,炒谷芽12g,夜交藤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忌食辛辣油腻及鱼腥发物,并嘱其子女多对其开导,以疏畅其情志。
二诊,上方仅服4剂,即便畅,尿黄减轻,纳增,眠佳,左腿肿消,走路轻快。上方瓜蒌减至15g,丹参增至15g,并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g,续进7剂。
三诊,皮肤及巩膜黄染减轻,尿微黄,纳虽增,但饭后脘胀,大便又转干,色黑,2日一行,并伴头晕。上方去炒枳壳、牛膝,加赤芍、刺蒺藜、菊花各10g,并增瓜蒌至20g,黄柏减至5g,续进7剂。
四诊,皮肤及巩膜黄染已不明显,尿微黄,仍头晕,大便每日1行,纳差,脘腹有凉感。治以清利湿热,健脾化瘀和中。药用:
茵陈15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g,茯苓20g,泽泻、生白术、陈皮、赤芍各10g,丹参24g,炒枳壳6g,炒谷芽15g,砂仁5g(打碎,后下)。续进7剂。
半年后(年5月6日)又来就诊,云上方连进10余剂,黄疸消,纳香,眠佳,唯见时而头晕头胀。近日因生闷气头晕头胀加重,并伴耳鸣如过水声,听力下降。纳食不香,时而恶心,食后脘胀。便秘2~3日一行。乏力,血压正常,眠欠佳。舌淡苔薄黄,脉弦滑。
证属肝阳上亢,脾虚肠燥。
治以平肝潜阳,健脾润肠。药用:
天麻、沙苑子、刺蒺藜、白菊花、炒白芍各10g,生牡蛎、磁石各30g(打碎,先下,生白术10g,茯苓20g,炒枳壳6g,郁李仁、火麻仁各15g,陈皮10g,炒谷芽12g。连进10剂,诸症基本消失。
按:颜师认为本案是因长期情志不舒致使肝气瘀滞,湿热内蕴,治疗时不能单事清利,应配以疏肝化瘀,只有这样才能使黄疸尽快消退,更何况已怀疑其肝有肿瘤。故颜师治疗时始终将清利湿热和疏肝化瘀放在首位,并兼以和中安神。同时还考虑患者已年逾八旬,体质虚衰,用药不宜峻猛攻伐。初诊主以茵陈、山栀、黄柏、郁金、丹参、牛膝、生牡蛎等清利湿热,疏肝化瘀散结;兼以枳壳、瓜蒌理气散结,润肠通便;佐以炒谷芽、茯苓、夜交藤和中安神。二诊症减便畅,故颜师减瓜蒌用量,增丹参用量,并另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以增强消肿抗瘤之力。三诊又见头晕,乃肝阳上亢之兆,故颜师去枳壳、牛膝,加菊花、刺蒺藜、赤芍,以平抑肝阳;并针对纳差,又加陈皮以增健胃和中之力,四诊改以清利湿热与健脾和中为治,以巩固疗效。
更欢迎访问中医医案知识服务平台(点击阅读原文)